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4-07-15 15:37

来源:

展读华章 礼赞古城

——简评《古诗吟绍兴》

何宝康

翻读何信恩先生主编的《古诗吟绍兴》,我越读越感到惭愧:虽然自认为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回绍兴工作的三十多年一直都和绍兴的文化有所关联,退休十年来也依然在翻阅各类闲书,但这本《古诗吟绍兴》所收录的300多首和绍兴紧密关联的古诗词,我竟然大多数都没读过,并且很多作者连名字都不知道。虽说术业有专攻,但我对和绍兴有关的古诗词浅薄到如此地步,颇有点无颜面对自己。起码从这点开始,我也应该认真展读这本书籍。

何信恩先生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古诗吟绍兴》一书将历代与越地有关且具备鉴赏价值的诗词佳作精选编辑成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呈现出绍兴这座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面貌、地方风物、文化渊源和别具一格的越人性格。”在我而言,打开这本书,展读华章,一种敬仰先人、礼赞绍兴的情愫油然而生。

绍兴是文化古城,诗词在其中自有一个亮丽的天地。在这里,既有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王冕、杨维桢、徐渭、张岱等诗文大家为绍兴增光添彩的诗文,更有无数的诗人词客向往、流连绍兴而书写的不可胜数的绚丽华章,尤其是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元稹等为首的唐代诗人为绍兴书写了大量珍贵诗篇,进而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唐诗之路。时至今日,这些诗词虽然与人们有点陌生,但真的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翻读。

重新展读华章,不但可以让我们学习到传统诗词的佳妙、韵味,还可以让我们体悟绍兴的风土人情、秀丽山水,领略越地的独特传统和历史。或者说,展读这些和绍兴密切关联的古诗词,是我们应该补上的一课,从古诗中寻味绍兴,认识绍兴,留住记忆,留住历史,进而增添一份对故乡的挚爱,努力为此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古诗吟绍兴》分别以今日绍兴市所属的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为六个单元,精心选取各50首左右的描写当地山水风光、人文胜迹等方面的优秀诗词,每首诗词后都有比较详尽的作者简介、文字注释和作品赏析,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展读这些华章都可有相当的帮助,编选者用心,用情,这是颇为不易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们来展读华章,礼赞古城。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

赵飞霞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此书由曾“一书11天卖出10万册”的日本学者、评论家内田树与其同道好友石川康宏教授合著,诚如他俩的预期:给那些“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参加了工作的人也能读”,出版后屡创销售佳绩。推荐阅读,是因为不少读者从书中明白了“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并有了“多少跟我有些关系”的感触。无独有偶,这次市直机关“青年奋进工程”培训班,专题开设《〈资本论〉的伟大思想及现实意义》,我想旨亦在此。

在世界出版物中,阐释、解读马克思著作的各种读物浩如烟海,有的因晦涩难懂而令读者“谈马色变”。该书则推陈出新:体裁上别树一帜,以二人往来书信件形式;文风上独辟蹊径,语言生动朴实,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年轻时所写著作入笔,对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进行总结归纳;阐述上不拘一格,两位作者解读方式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及观点也有迥异,能让读者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品读。

为什么选择马克思来读?因为马克思是千年伟人,他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壮丽的一次日出,这种无穷的魔力的确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抗拒,还有一大原因是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会让我们感觉脑子变得灵光。按该书作者的说法:不是说读几页就能“醍醐灌顶”,但是会有另外一种觉悟,那就是体会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够变通、因循守旧,得出“马克思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了解到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来解决”,“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觉得这精神的后面似乎藏有一个了不起的世界”。这是最有“教育意义”的一点。那么,这个了不起的世界是什么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初心。马克思的“初心”在他17岁时,已在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高调许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并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矢志不渝、苦心孤诣地拼搏,一生忠于革命、忠于人民,最终把“高调”唱成了高尚。《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如此年轻就开始思索如此高深的问题,并给出了丰富而大胆的回答。青年马克思横空出世的青春激情、社会改革热情、无所畏惧的成长豪情,以及永远不满足自己已达到的境地和总是不停前进的活力,是不是有种充满磅礴的力量激励和昂扬的振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避无可避的长征,生活的难四处设伏。学习马克思的“初心观”可以在激昂和悲壮之中,给予懦弱和低沉的我们巨大的鼓舞,力挽狂澜地改写我们原本沉默的人生,不轻易落败,不轻言放弃。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的匠心。马克思把匠心运用得淋漓尽致。一曰“专”,他终极一生在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商品、货币、劳动、交易等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的宿命、人类社会的本质。二曰“破”,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亚当·斯密、黑格尔、费尔巴哈、欧文等诸多前人提出的先进的、天才般的思想成果,以开放的心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的群山之巅。三曰“离”,不同于许多武断地强加自己观点的人,马克思随时准备好面对世界现实,经常改变主意,在颠覆成见中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与突破。用他的一句著名的俏皮话表述就是:“如果这是马克思主义,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却敢于挑战那个时代的代表哲学家们且想要超越他们,这种探索不是“请把答案告诉我吧”,而是“我要去寻找这个世界上谁都没有发现的答案”,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与现实交锋、又深入到现实内部中去搏斗、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坚韧不拔的匠心精神,不正是当代青年所需要?通俗地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忧国忧民、丹心不朽”的丹心。马克思是个理性的人,却总能驱动感性高调运行。《共产党宣言》有个掷地有声、了不起的结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了实现“获得世界”这一伟大目标,马克思首先展现出来的是非常具体又生活味的“联合”姿态,让极具战斗力的宣言最后是以“友爱”的词汇来结尾,带给世界正义和公正的战争,基本姿态应该是“联合”,这正是不平凡之处。就冲这非常人性化的觉悟和人文关怀,马克思已经远远超出了同时代无数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带着对悲惨劳动状况的忧愤,以及必须要把他们拯救出去的焦躁感和使命感,剑走偏锋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振聋发聩地预言:“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是不是同样也会情感共振、热泪盈眶?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注脚;这种激情四射,甚至是很酷、很潮、很浪漫的情怀,是不是正是干事创业之需?!

“律己正身、知止有度”的正心。从大英博物馆那两行明显的脚印,从不向窘迫、受驱逐、诽谤的生活屈服,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信念异常坚强、执着和自律。他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园诗,而是用一生在苦苦追问、痛苦思索“怎样才是像人一样地活着呢”,创造性地提出了“类存在物”的观点,即“停止将自己的利益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而是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一样的热情去关心邻居的幸福和利益的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问题不是以单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源于整个系统的制度困顿,而社会的每个成员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希望将社会变成美好,就先从质问自己开始,至少能够防止变坏。按孔子的话就是“从心所欲,不逾规”,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语境就是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天地同流,道法自然。社会转型发展中产生社会异化、人的物化、社会道德的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在马克思的原著当中都可以找到答案,通过学习和理解可以使我们保持一种醒悟的批判,看清问题的本质和起源,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这不仅属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更是一种哲学和人生态度。

“俯身著述、起身奔跑”,这是马克思一生的状态,而青年时期是他认为最需要奋斗的,就像他28岁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述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这是一种没有分工的社会的高瞻远瞩的政治理论,可以作为指导年轻人职业选择时的“智慧的语言”,即“可以不断做喜欢的事情”,绽放地活。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经典的智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马克思及其思想历久弥新、愈显光芒,值得每个青年信任、推崇、遵从,需要去读、去懂,从中获取绝不躺平、奋斗拼搏的无限启发和精神食粮。纵不能至,心亦向往之。至少,站在伟人的肩上,我们总能看得更远。

(作者系驻市府办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作者: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