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排污权交易签约,活跃的统一市场指日可待
长三角探索跨区域排污权交易
前不久,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上,首批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签约。
签约仪式现场,来自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安徽广德的8家企业达成交易意向,交易网站上线并正式亮相。
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排污权交易,在全国范围内,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交易共计13.257吨挥发性有机物指标,交易金额15.89万元。
跨地市交易的探索
跨县区进行排污权交易,缺乏统一的文件和制度支撑,难以推进。
2014年,《嘉兴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办法》出台,以此为指导,嘉兴各区县间得以进行交易。2023年4月,《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标志着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全面统一。
《办法》汲取了各地探索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和经验做法,比如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排污权租赁等;同时从公平性角度出发,进一步规范了管理要求,构建全省“一个平台、一套准则”统一化管理体系,通过明确政府公开竞价出让政府储备量、企业协议、挂牌、拍卖转让富余排污权,全面实行市场化交易。
同时,《办法》对跨区域交易作了规定,明确上年度大气、水环境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县(市、区),不得开展增加本行政区域相关污染物总量的排污权交易。简单理解,环境质量不好的地区只能“卖出”、不能“买入”,其中涉水污染物限定在同一流域内进行排污权交易,避免出现区域环境质量问题。
有了省级层面统一的《办法》做支撑,嘉兴和湖州两地企业的第一笔跨市域排污权交易得以顺利成交。2023年,单说嘉兴,已完成21笔跨区域交易,其中,18笔跨县区、3笔跨地市。
更大的长三角市场
“外地有多少,我们要多少。”恒颢光电科技(浙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春雨说。最近首批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中,这家是买入排污权指标的企业之一。
市场需求在,机制建立却磕磕绊绊。跨省域的排污权制度建立是跨市域的困难升级版。
此次首批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探索,由浙江省牵头执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浙江说了算”,浙江已有的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各地,各类细节都得商量着来。
去年6月,三省一市明确以挥发性有机物指标为交易主体——这是一项全新的指标,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内,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再加上示范区外的安徽广德,各地从零开始,同步打造长三角统一市场。
交易指标确定后,各地各自排摸买方和卖方。买方好找,一般是已经审批通过或前期提交过总量平衡方案的企业,总需求有几十吨;卖方难觅,除非进入生命周期末期的企业,其他很难再一下拿出这么多排污权指标。几番协调,最终确定13.257吨的交易总量。
无论数量多少,难得的是,参与首批交易的各个主体已达成共识,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是大势所趋,并且意义非凡。
对于企业而言,利益仍是原始动力。同样的排污权指标,在浙江省内已开展交易的地区,通过政府储备量出让竞价的方式获得,每年每吨价格预计为1.5万元左右。此次跨区域交易中,恒颢光电以8000元/吨的价格,向安徽广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2吨排污权指标。如今项目投产加速,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同时,企业的选择范围扩大了。浙江欧仁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参与了此次交易。“因产品迭代升级,今年我们计划新增7条生产线,排污权指标有较大缺口。”该公司安环部经理高建辉表示,企业与苏州世佳纺织印染涂层有限公司开展跨域交易,购入4吨排污权指标,“交易范围扩大,帮助我们快速补足指标、通过审批,预计今年年底前就能投产”。
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召集几家生态环保部门开会,各地都提到,要逐渐打破污染物总量的地域隔离,不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大气和水都会流动,长三角各城市距离这么近,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一体的。”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史留青说。现在,长三角区域内,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生态联防联治制度已初步建立,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也是“必选项”。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让企业生产承担环境成本,倒逼企业费尽心思主动减排,减排量在市场上出售后,还能获益;另外,相较于行政命令式的被动减排,排污权交易更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公开透明。长三角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也应成为长三角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各地将继续扩大二级交易市场规模。
一个活跃的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指日可待。
(内容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