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10月是野生蘑菇生产旺季,也是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毒性成分复杂,缺乏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进行鉴别。且毒蘑菇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其毒性,误食中毒后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没有特效疗法,选择食用要慎之又慎。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如下消费警示:
一、谨慎选购食用野生菌。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菌种类较多,不要轻易购买自己不熟悉的、无法辨识的、从未食用过的野生菌,对于凭个人经验和认知觉得没有把握的野生菌,宁可放弃也不要报侥幸心理,尤其对从未接触过的“新”、“奇”、“怪”的野生菌,不要因好奇心理而购买食用。不要购买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购买时应挑选新鲜采摘、无霉变、无异味的野生菌。
二、安全加工和食用野生菌。食用野生菌要严格注意烹饪加工方式,不要凉拌生吃野生菌,要炒熟煮透再食用。不要多品种进行混合加工,每次只加工和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因不同种类的菌类混合后产生反应,发生中毒。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以避免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食物中毒。外出就餐时应慎选野生菌,如需食用则应选择有经营资质的餐饮店并在服务员的指导下食用。
三、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菌。有的消费者在进行野外活动时,看到野生菌会进行采摘,这里特别提醒消费者,在没有十分把握确认其可食用的前提下,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菌,更不可随意进行加工食用,避免给自己和亲朋好友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四、身体不适及时就医。消费者在食用野生菌后应特别关注自身是否出现身体不适,提高应急救治意识,保护自身健康安全。食用野生菌后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提高警觉,立即采用催吐、补水、口服补盐液等方法进行自救并尽快就医,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越城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7月11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