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突然去世了,生前使用的手机能被人解开吗?死者的指纹还能解锁手机吗?
7日,有自媒体做了一则科普图文,引起许多人关注。
现在,大家都会对手机设密码,密码有指纹或者是数字或者人脸识别等。目前的手机锁屏设置,连输错数次,手机就自动锁屏了,手机就变成了一块板砖,甚至永久性锁死。
如果一个人突然去世,他(她)生前又没告知解锁手机密码情况下,他(她)的手机可能无法被解锁,里面有此人生前重要资料、财产账户无法取出,给家属带来困惑。
死者的指纹可以解开手机吗?逝者生前手机里的信息,亲属可以随便解锁获取吗?就目前网上科普文章提到的一些观点,橙柿互动邀请浙江公安著名法医、指纹、信息安全专家及律师来解答。
01指纹解锁原理是什么?
我们的指纹,有着纹路凹凸不平、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曲或直等特征。
指纹是我们每个人的人体特征,而且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特的,哪怕是长得很像的双胞胎,指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目前智能手机的指纹解锁应用,依托的是光学、电容和超声波指纹传感器技术。最常用的还是光学式指纹传感器,电容识别传感器因为占用空间大导致手机厚、容易发生误触等原因逐渐不再使用。超声波式相比前两种要更安全,但因为手机屏幕尺寸、厚度等原因,导致这一传感性能并不灵敏(注:因屏幕太厚导致传感效果不好),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广。现在很多家庭普遍使用的指纹门锁,利用的也多为光学和半导体指纹传感器。
指纹专家认为,从工作原理看,指纹解锁功能,是一种图像比对技术的应用。不同技术只是获取指纹的方式不一样,但最终还是通过不同传感器获得不同指纹形成图像,和存在系统里的指纹图像进行比对。
02科普文章提到:只要死亡时间不长,有体温时,可以解锁。
法医专家说,实际案例中,水中发现一具浮尸,同时在岸边发现有一部手机,用死者指纹解锁了手机,从而发现死者生前遗言加上尸检、周边排查等信息综合判断死者为自杀。
但指纹能不能解锁,和遗体的情况相关,而不是时间。
一般,人死亡后,逐渐失去体温。遗体腐败不代表就不能提取到指纹。曾有一具高度腐败的尸体被发现,通过刑事技术提取到了死者指纹从而确定死者身份,进而破案。
也就是说,人死后,只要指纹没有被破坏,都是可以用的,能不能用的主要原因不是时间,主要是看遗体所在的环境、温度因素。
如果是干尸,因为皮肤皱褶,指纹纹路会变化,就无法使用。
03科普文章提出:人在冬天死亡50天后,还能提到指纹。
法医专家说,目前没有这样的研究证明。人死后,因为环境和温度关系,尸体腐化程度会随着四季的变换有所改变,低温环境尸体变化缓慢。但冬季,水中尸体也会腐败,只是腐败速度明显慢于春夏。
04冷冻手指还能取指纹?
有报道说,白俄罗斯一对父子曾做过试验,父亲在工作中不慎把大拇指锯断了,他把断指冷冻起来。儿子想到以前看的电影里有利用获取指纹解密各种信息系统的情节,就想做试验,他把父亲冷冻的手指取出来去解锁手机,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把断指放在水里加温后,解锁了手机。
指纹专家说,可能因为冷冻时,手指皮肤皱了,指纹纹路受到影响从而无法识别。加温浸泡水中后,手指皮肤得到一定扩张、恢复了一定弹性,纹路也变清晰了。
05科普文章提到:人死后不超过三个小时,此时一些细胞尚未完全死亡,且人体仍保持一定的生物电,能通过电容指纹识别。
法医专家认为,这一说法不正确。
人体电流,是人体内部的带电离子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形成了电压,人体的生物电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根本,人一旦死亡,就没有生物电了。但人即便死亡了,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也存在导电性,导电性是因为细胞本身具备的特征。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法布里斯·克雷蒂安曾研究认为,人死后,体内的骨骼肌干细胞可存活17天。
电容指纹传感器,利用的是电容器存储电荷原理,因为人体的导电性,指纹凸起存储的电荷会发生改变,而指纹凹陷处电荷则相对不变,这些变化通过运算放大器和转换器记录下来从而进行识别。
所以,人死亡后,如果指纹条件好,依然可以解锁,但不是因为生物电的原因。
06指纹会不会被冒用?
指纹专家说,在一定条件下,清晰、完整的指纹模型可能可以骗过目前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指纹传感器系统。但因为还有其他审核环节,会被识破。
《科技视界》曾发表实验文章,实验人员通过用硅胶制作指纹膜和用电容材料制作指纹膜两种方式,解锁5只装有电容式指纹传感器、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最后发现电容材料制作的指纹膜可以解锁手机。而硅胶指纹膜则无法解锁。
曾有利用指纹模型骗保被识破的案例。
现在,为识别真伪,平台会设置多种验证手段。2019年4月11日凌晨,厦门一女孩和男友张某提出分手,张某不愿意,杀害了女友,第二天清早,张某想利用女友身份网贷,用女友指纹解锁手机后,又想利用女友遗体“人脸识别”,但因系统提示要眨眼,张某只好放弃。
这是目前很多平台运用的“活体识别”环节,设置眨眼、语音等步骤。网贷平台系统发现,贷款申请人无任何眨眼反应,在语音验证时是一名男性的声音,与贷款申请者性别不符,转入人工审核。工作人员审核中,发现申请对象颈部有棕红色的勒痕,且双眼失焦,面部有青紫色瘀血,赶紧向警方报案,警方抓获了张某。
信息安全专家说,光设置单一的指纹密码,并不安全,建议多种密码形式组合。比如可以用指纹+人脸识别+数字密码等组合使用。
07死者的隐私权也要受到保护
有网友提到,家属解不开,是不是可以找民警帮忙或者请“黑客”帮忙。
据了解,因为不是案件调查需要,公安机关无法对此帮助。如果亲属强行解锁,也可能对死者造成侵权。
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主任缪渭川认为,死者去世后,留下的网络数字遗产,包括了数字资产和数字遗物,既涵盖了其生前日常交流记录、私密通信,又涉及财务数据、健康状况、个人偏好等诸多方面。比如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及发帖、在线理财产品、网络游戏账号及装备、生前用于绑定账号等的身份标识信息、社交媒体账号头像、昵称、生前在线消费记录等,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和个人性。
目前,我国对逝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主要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来设立,结合《民法典》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近亲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为维护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原则和方式。《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本章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一则判例,该案是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后该院审理的首例近亲属对死者个人信息行使权利的案件。
2021年李某意外去世,他的近亲属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尝试登录李某在员工端App上的账号以查阅李某的考勤记录等个人信息,但发现该账号已被深圳某公司停用,相关信息无法查阅,随后,他们将深圳某公司、App运营等四单位告上法庭。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李某的四名近亲属虽然有权对死者李某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查阅、复制等权利,但是手段应当必要、正当,无权采取直接登录死者生前个人账号的方式行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虽然停用李某账号,但是未排除四原告通过其他合理途径行使权利,同时四被告也并未控制四原告主张的个人信息,不构成侵权。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四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缪律师认为,处理逝者网络遗产过程中,要尊重逝者的尊严和隐私权,也要保障生者权利,在法律实践中,在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确立合理披露和处置机制、落实服务商责任等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现在,国内一些网络服务平台有死者遗产保护计划,比如微博、B站都对死者账号进行保护。苹果手机在2021年12月15日,上线了“数字遗产”功能,可以指定遗产联系人,授权联系人在该用户去世后访问其iCloud账户和个人信息。
08亲人突然去世,微信、支付宝上的钱怎么办?
对“数字遗产”进行分配,成为一种趋势。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2020年度,有10.69%的“80后”在遗嘱中提到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在线理财的基金证券等,在“90后”的遗嘱中,提及比例为21.35%。
杭州临航公证处公证员王巧珍说,如果亲人突然去世,没有立遗嘱情况下,要继承其在银行或者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的存款、理财产品等,其继承人应向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或主要财产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公证,银行再凭此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如继承人因继承遗产发生争执时,应由人民法院判处。
银行凭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另外,合法的继承人还可以向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客服联系,按照平台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越牛新闻综合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