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放松一下了呢?家一定是让我们觉得最放松的地方,但放松和休息并不是一味地躺平,也不是放纵自己刷剧、打游戏等。其实,休息也是有讲究的,科学
的休息方法才可以让我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保持健康和活力。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规律运动,体验多巴胺和内啡肽带来的快乐和动力。总而言之,科学地休息和运动才能让我们持续保持充电状态,过一个充实又快乐的暑假。
A
科学睡眠,让你精力充沛
良好的睡眠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生长激素主要在深度睡眠时分泌,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暑假是中学生们放松和休息的好时机,也是调整和优化作息习惯的好机会。
首先,我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即使在暑假,没有上下学时间的限制,也要尽可能地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段上床和起床,可以帮助你的生物钟保持稳定,确保每晚得到充足的休息。
医学认为,青少年每天需要8~10小时的睡眠,所以制定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表非常重要。暑假期间,许多同学喜欢熬夜玩游戏或看剧,但这样会打乱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要尽量避免熬夜,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影响很大。确保你的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使用厚窗帘、耳塞或白噪音机来减少噪声和光线干扰。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之间最为适宜。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证良好的睡眠体验。清洁的床单和被褥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最后,要避免睡前刺激活动。电子设备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入睡。因此,睡前一小时尽量不要使用手机、电脑或看电视。你可以选择阅读轻松的书籍或进行其他放松活动,如听舒缓的音乐、深呼吸练习或轻度的伸展运动等,帮助身体和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冷知识
为什么会做梦?
科学家发现,做梦是大脑整理和储存记忆的一种方式。当你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做梦时,大脑会处理白天的经历和信息,帮助你记住重要的事情。这是不是很酷呢?
为什么会打呼?
打呼噜是由于呼吸道在睡眠中部分阻塞,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引起的振动。有时候,改变睡姿或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打呼。
睡眠小贴士:
午睡的科学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午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适当的午睡可以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学习效率,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最佳午睡时间是午饭后的一小时内,不要太晚,以免影响晚间的入睡时间。
B
合理规划,让你事半功倍
长假如何过?是无节制地疯玩两个月,每天看电视、打游戏,还是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暑假时间表,过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呢?一份暑假时间计划表,可以让你的假期过得有规律、有效率。
科学划分暑假时间
在制定暑假时间表时,为了顺利适应假期前后生活状态的差异,建议大家把近两个月的暑假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调整阶段
时间:暑假第一周
主要任务:刚结束一学期紧张的学习和考试,身心状态比较疲劳,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和恢复。这一阶段,可以参加旅游,或者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小住,或去参加夏令营,释放压力,身心愉悦。科学研究表明,适当放松和环境变化可以帮助大脑和身体更快地从疲劳中恢复。
2.成长阶段
时间:暑假大部分时间
主要任务:这一阶段是暑假的关键时期,要围绕暑假的关键任务,认真执行之前制定好的暑假计划,劳逸结合,培养几项良好的行为习惯,收获新的成长。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假期如果能保持学习和运动的平衡,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收心阶段
时间:暑假最后一周
主要任务:开学前最后一段时间,重点是尽快收心,回归上学状态。一方面完成剩余的暑假作业,调整作息时间,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准备新学期用品,预习新学期学习内容,为开学做好准备。科学的收心阶段有助于顺利过渡到新学期,减少开学后的适应困难。
制定暑期作息时间表
上学期间,生活相对规律。到了假期,也必须制定暑期日常作息时间表,尽量和上学时的作息接近,这样假期结束时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重新调整了。每天的作息时间,最好在前一晚就确定下来。什么时候必须起床,什么时候必须睡觉,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时候用来学习和锻炼,都要合理安排。写好作息时间表后贴在墙上认真执行。
作息时间表可以采用下面的格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暑期作息时间表
7:00—7:30 起床、洗漱、吃早饭
7:30—8:00 晨读,可以背诗词、学英语
8:00—11:30 学习或阅读,中途累了可以适当休息
11:30—14:00 吃午饭,午休
14:00—17:00 学习或阅读,中途累了可以适当休息
17:00—19:00 吃晚饭,帮爸妈做家务
19:00—20:30 户外运动
20:30—21:00 和爸妈聊天,看电视
21:00—21:30 总结今天,计划明天
21:30—22:00 洗漱、睡觉
C
体验“心流”,享受最高级的“休息”
大多数人认为放松能让他们快乐。所以就想少干点活,做一些不用思考的消遣,但很快发现,每次“休息”完,还是感觉很累。如刷短视频一结束,就陷入了更深的无力感;狠狠睡了大半天,醒来却头晕目眩,懊悔自己浪费了时间……于是陷入越休息越累、越累越不想动、状态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中。
这是因为当我们无所事事时,大脑会启动一套叫DMN的“默认模式网络”,其主要功能是“回忆与复盘”,而这种模式下的大脑消耗掉的能量非常高。
科学研究表明,让我们感到最幸福的最好时刻并不是放松的时光,而是处于“心流”状态时。“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达到的一种完全专注、忘我和愉悦的状态。处于“心流”状态的人通常会体验到以下几个特征:全神贯注于当前活动、外界的干扰被屏蔽,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机制,活动的难度与个人技能相匹配(既不太难也不太简单),以及忘记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在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兴趣活动能够让人们体验到“心流”的状态。在暑期宅家的日子里,选择一项或多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投入其中,就能帮我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艺术创作类
艺术创作类的活动包括绘画、素描、写作、音乐和舞蹈等。这些活动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创造力,能够让人在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例如,绘画和素描需要专注于每一个线条和色彩,而写作则让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演奏乐器和作曲时,人们需要专注于每一个音符和旋律,而舞蹈则要求全身心投入,协调每一个动作。这些艺术创作活动通过挑战创造力和专注力,能够让人轻松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手工与工艺类
手工与工艺类活动如编织、刺绣、木工和陶艺等,都是需要精细手工技巧和耐心的项目。制作手工艺品不仅能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还能让人完全沉浸在制作的过程中。模型制作也是一种典型的手工活动,通过组装飞机、船只或汽车模型,能够体验到每一个步骤完成后的即时反馈,享受专注和创造的乐趣。
烹饪与园艺类
在烹饪过程中,制作复杂的菜肴或尝试新食谱需要高度专注于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并且获得满足感。同样,园艺活动如种植花草、修剪树木和设计花园景观,能让人接触自然,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细心和耐心,专注的过程让人忘却烦恼。
冥想与静坐类
冥想和静坐是帮助我们进入深层放松状态的活动。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的感受,冥想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心流”体验。静坐则让人通过静谧的环境和专注的心态,达到内心的放松和平和。这类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提升内在的专注力和幸福感。
阅读与认知类
沉浸在一本好书中,尤其是情节紧凑的小说或引人深思的非小说作品,能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享受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这种专注和投入能让人体验到高度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还有认知性的学习,通常需要高度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沉浸其中,也能带来“心流”体验。
D
科学运动,感受多巴胺的快乐
运动也能让人体会到“心流”状态,运动对身体和大脑都有很多好处。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化学物质对我们的情绪和整体健康非常重要。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奖励和愉悦感的传递。运动时,大脑释放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有助于增强动机和注意力。内啡肽被称为“天然的止痛药”,它们可以缓解疼痛和压力,提升情绪。运动过程中,尤其是有氧运动,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让人的身心会处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不过,中等强度偏上的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有氧运动
在家进行有氧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好方法。跳绳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以在家中进行。它不仅能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增强协调性和灵活性,每天跳绳20~30分钟,就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如果家中有跑步机或椭圆机,这也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选择,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心肺耐力,释放压力。喜欢音乐和舞蹈的同学,可以跟随网上的舞蹈教学视频,在家中进行舞蹈锻炼。舞蹈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提升节奏感和协调性。
力量训练
除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也非常重要。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不需要任何器械,只需一块瑜伽垫就能完成。每天进行3组,每组20~30次,可以增强上半身和核心肌肉的力量。如果家中有哑铃,可以进行哑铃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的重量,每次训练15~20分钟,可以有效锻炼手臂和肩背肌肉。在力量训练后,进行全身的静态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防止运动损伤。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注意呼吸平稳。
注意事项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每天的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炎热的中午进行剧烈运动。每次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进行拉伸,防止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大量出汗,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前、中、后都要注意喝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运动强度要根据个人的体能状况逐渐增加,不要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可以有效防止运动损伤。
(记者 董晓晓 整理 制图 金米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青年报、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