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姚启圣诞辰400周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驱车数十公里,来到杭州市萧山区浦阳江边,在曾被清代乡人称为“姚公堤”的西江塘怀古探幽。
西江塘,因位于萧绍平原西端而得名。旧时从萧山永兴闸西端起,至山阴县天乐乡麻溪坝,全长30余公里,当年分属萧山、山阴两县管辖,它与北海塘(含山阴、会稽海塘)、三江应宿闸等相配套,是拱卫当时绍兴府萧山、山阴、会稽三县近百万亩粮田与堤内数十万民众免遭钱塘江、浦阳江等水患的主要水利工程。西江塘被民间誉为“姚公堤”,这与清康熙年间的会稽乡贤姚启圣直接相关。
在越城,除了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这“三乌”,你是否还听说过另一个“乌”——乌豇豆?它与黑豆不是一个类别,细看呈长椭圆形,比野生红小豆体积稍大,是一种滋补食疗佳品。乌豇豆糕作为一种传统手工糕,是旧时家家户户必做的时令点心。虽然看上去黑黢黢,其貌不扬,却口感细腻、爽滑,嚼着糯叽叽,还混着豆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美食是怎么制成的?又藏在哪些角落呢?记者带大家一起探究一番。
乌豇豆糕好不好吃,关键在做法
乌豇豆糕的原料并不复杂,一般有糯米粉、粳米粉、乌豇豆、冰糖等。关键在于做法,有泡豆子、加冰糖、煮豆子、揉面团、上笼蒸等工序。
具体来说,首先要把乌豇豆炖熟出汤。炖煮前,需要将豆子洗净浸泡几个小时,使其泡发变软。放入高压锅炖煮后,待汤汁开始变成黑红色时,注意放入少量的冰糖以增味,直至煮到豆子酥烂。
接着到了和面环节。起锅后,将豆子连汤水一起倒入水磨糯米粉中,再根据个人的口感偏好,掺入一些粳米粉。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把控很有讲究。喜欢口味糯一些的,多加糯米粉,但也不能太多,以防糕不成形。粳米粉太多,也容易使糕体变得硬邦邦。和面时,双手使劲搅拌揉捏,直到面团表面光滑即可。
最后就是切块上蒸笼。将面团搓成长条形,切成片状,厚度在2厘米左右。放入蒸笼,蒸20分钟左右,火不用太大,八分足矣。新鲜出炉的豇豆糕色泽最为油亮,豆香四溢,非常诱人。趁热吃上一口,又糯又弹牙,也不齁甜。当然,放置晾凉的时间长短不同,乌豇豆糕的温度、嚼劲也不同,可根据个人的口感喜好进行选择。
旧时出远门、走亲戚的常备干粮
作为一种豆类,乌豇豆在乡里种植的并不多,一般出现在田边地角,不如红豆绿豆黄豆那般普及,因此也成了一种稀罕物。旧时,农村的人们习惯就地取材做豇豆糕,且一年四季都能制作。农忙时,带上一碗豇豆糕,干起活来都多了一份劲。
论卖相,这种糕点浑身乌黑,几无亮点,但朴实而原生态的口感,别具乡土风味,又特别顶饥。置于竹编饭篮中挂在窗口,可以久放不坏。所以以前的绍兴人出远门、走亲戚,乌豇豆糕是常备的干粮土仪。
除了日常食用,乌豇豆糕也与传统节日有关。民间曾有句俗语,“七月半,糕不断”。七月半,即中元节时制作米糕是越地的传统习俗。而乌豇豆糕就是其中一种,常在中元节被用来祭奠鬼神、祛除邪祟。除了中元节,清明、除夕等节日,乌豇豆糕也常用作祭祖。
乌豇豆糕也承载着美好的祝福意味。在越地文化中,“糕”与“高”同音,有高升的美好寓意。因此乌豇豆糕和其他传统糕点一样,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希望孩子们步步高升、事业有成。连著名诗人陆游的《秋冬之交杂赋》中,也提到了“蒸炊豆作团”,可见越地米糕对人们的吸引力。
想要吃得正宗,找准这些字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乌豇豆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一些饭店、酒楼或街角小铺中,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越城,最有名的乌豇豆糕店当数“郑记乌豇豆糕”。它安静地藏身于仓桥直街的南段,却名声不菲,各地游客争相购买。在老街走着走着,就能看到一面挂在门头的明黄招牌大旗,写着“郑记”。一盒盒装好的乌豇豆糕放在门口的桌前,盒盖上还贴着店的LOGO。糕看起来很新鲜,一盒有6片左右,每一片都用吸油纸包着,防止粘连。其口感糯而不黏,甜味也恰到好处。
有趣的是,这是一家仅在周末开门的店,老板娘“佛系”出摊。据郑姓老板娘介绍,她原先卖的是老酒,在去年3月左右“转型”,卖起了乌豇豆糕。为了保证品质,老板娘会在周末凌晨两点开始手工制作,到了上午9点出摊,当天做好当天卖完为止。100盒手工糕点,基本当天都能卖完,人气相当火爆。建议周末下午3点前去购买。
同在老街,不远处的一家“仓桥徐外婆香豆干”也有正宗的乌豇豆糕售卖。它其实是徐外婆家门口的自摆摊,位于冯家台门对面的一个过路处,摊前配着一把黄色棚伞,看上去很时尚。徐外婆是本地居民,去年开始“创业”。虽然头发花白,老人吆喝起来却挺有劲。除了豆干,乌豇豆糕也是她一早制作的,放在小的冷藏箱中,摸起来冰冰凉凉的。透明包装盒内的糕块是椭圆形的,有手掌那么大,能看到颗粒完整的乌豇豆。因为是冷却的,豇豆糕吃起来稍稍有点硬。由于没有门头,摊位不留意很容易错过,食客需要多加观察。
“同心楼”作为越城的小吃店人气榜首,深受本地男女老少的信赖。这里的乌豇豆糕物美价廉,吃上一个管饱。现场能看到蒸好的糕放置在保温柜里,用一次性袋子盛装,上手还热乎着。这里的乌豇豆糕形状方方正正,个头大又厚实,软糯又微甜。藏在里头的豆子保留着原皮,吃起来粒粒分明,嚼劲十足。但高峰时段或周末光顾,可能得排上一会儿队。
位于沈园斜对面的“玖味坊大糕”,是一家几十年历史老店。外观看上去拥挤陈旧,但糕点的口味质量是获得了本地人“认证”的。因为是临街的档口,没有室内就餐位,只能打包带走。透过玻璃看过去,店内制作糕点的过程清晰可见。这家的乌豇豆糕甜味适中,口感弹弹韧韧的,越嚼越有劲。店长说可以放置一两天。另外,店内还支持邮寄、异地配送,可通过微信提前预订。
在高人气的本地连锁餐饮“几荷”,也能见到乌豇豆糕的身影。在客流量最高的鲁迅故里门店,进门就看到一叶乌篷船横亘在餐厅中央,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和门店本身的优雅定位一样,这里的乌豇豆糕有精致的摆盘。一笼有5块,糕的形状圆润,上面还撒了桂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气。趁热食用,不仅口感更软糯,豆子与桂花的清甜味混杂,层次也更丰富。但需要注意,高峰时段到店内,总会遇到排号,需要提前安排行程。
在城东剡溪路上的“阿五饭店”,也是本地人爱去的一家餐馆。饭店开业已30多年了,早上做些点心,中午做炒菜。店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点心,都是老板娘亲手制作的,从小受祖父辈影响的她特别喜爱这份糕点活。记者看到乌豇豆糕是盒装的,干净卫生。因为放置较久冷却了,色泽较深,老板娘提醒,吃的时候再蒸一下。由于周边都是居民区,停车困难,建议可乘52路公交车至鹤池苑站下。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