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小山村走出两位美术大家

2024-07-04 07:00

来源:

6月27日、28日,刘蒙天故居(美术馆)和刘文西美术馆在他们的家乡水竹村对外开放。

水竹村,是嵊州市长乐镇的一个小山村,四周青山环抱,一条绿溪江绕村而过,户籍人口850人。这里走出了刘蒙天和刘文西两位美术大家,曾先后担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在美术教育领域各领风骚,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赞誉“这是嵊州的光荣”。

美术馆与故居紧密相连

水竹村不大,刘文西美术馆和刘蒙天故居(美术馆)相隔不远,步行不到5分钟。两馆一个端庄大气,一个精致秀气,各具特色。

刘文西美术馆由原绿溪乡中心小学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气势恢宏,分为美术馆、研学美育中心和民宿。美术馆建筑是典型的江南院落,与村落肌理相互协调。连绵的屋面,为人遮风避雨,适于游走穿梭其间。

美术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青山主题,二层为黄土主题,对应刘文西“半生青山,半生黄土”的艺术人生。

“‘半生青山’是指他在去西北前的艺术生涯,主要包括在老家嵊州、上海育才学校和浙江美术学院这3段历程,而‘半生黄土’是指他1958年后扎根黄土高原的艺术生涯。”馆长刘强音解释道。

除了介绍刘文西的艺术人生外,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是美术馆的灵魂。刘文西一生的很多重要作品在这里都能欣赏到。

走进序厅,便是他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开篇巨制——《高原秋收》,这是刘文西晚年的作品,描绘的是陕北秋天处处丰收的美好景象;《银花朵朵向阳开》由刘文西与妻子陈光健共同创作,描绘的是陕北棉花丰收的喜庆场景;《知心话》展示毛主席与人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而《黄土情》描绘了陕北腰鼓队红绸飘舞、舞姿飞扬、鼓声震天、热闹欢腾的场面。整个展区中最有故事性的则是刘文西为第五套人民币绘制的毛主席头像。

刘文西还饱含热情地创作了万幅速写作品,美术馆将速写作品画纸层叠,累积成万幅速写展示装置,利用镜面延伸感营造极富冲击力的美术震撼,也串联起美术馆一二层。这也是整个展馆中的又一设计亮点。

“刘文西美术馆将成为嵊州市新的文化地标,使刘文西艺术精神在家乡绽放光彩、传世流芳,发挥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范迪安在刘文西美术馆开馆仪式上这样说。

刘蒙天故居(美术馆)也分两层,一层主要展出其版画作品,二层展示其创作的钢笔画。

刘蒙天是“延安学派”木刻杰出代表,当代著名版画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版画作品采用生动的场景刻画及鲜明的黑白对比再现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军事历史,讴歌了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

一层展厅中,他的水彩画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刘蒙天创作了大量水彩画,笔下肆意洒脱,极具现代感。

二层展陈的是刘蒙天的钢笔画。据了解,刘蒙天每次到外地开会,都要带上绘画工具。他喜欢观察不同城市的园林风景,然后把所见所闻用钢笔记录下来。刘蒙天的钢笔画有着版画的一些处理方法,常用钢笔线条去界定物体的一些轮廓、姿态和运动等情况。刘蒙天生前与潘天寿、古元、张映雪等艺术大师的书信往来原件,也能在二层大厅看到。

两位美术大家按辈分是叔侄

村里人说,按辈分,刘文西叫刘蒙天叔叔。更令人称道的是,因为叔叔刘蒙天爱才,刘文西才去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开始了其辉煌

的艺术生涯。

刘蒙天故居(美术馆)6月27日开馆那天,刘蒙天的儿子刘三健特意从广州赶回老家,捐赠了20幅父亲真迹。他说,父亲的艺术活动紧密地与国家的命运相连,体现了“刀耕墨染,文艺救国”的精神。

1918年,刘蒙天出生在水竹村,当时国家和民族饱受内外困扰。1938年,正值全民抗战之际,年仅20岁的刘蒙天毅然决然地前往延安。次年,他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这里不仅是当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心,也是许多进步艺术家接受专业训练的摇篮。在鲁艺,刘蒙天专攻版画,掌握了用艺术作为武器,服务于人民和革命的技能。

从鲁艺毕业后,刘蒙天投入教育事业,先后在华北联合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任教,这些经历使他成为解放区艺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间,他创作的版画作品,如《红军强渡大渡河》和《红军飞渡泸定桥》,不仅展现了红军长征中的英勇壮举,也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斗志,成为宣传抗日、鼓舞人心的重要文化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刘蒙天历任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刘三健介绍,在西安美术学院工作期间,父亲强调的“自力更生”和鲁艺精神,源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传统,倡导在艰苦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艺术教育,这种精神后来成为西安美术学院乃至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一份重要精神遗产。

“侄子”刘文西接过了刘蒙天美术教育之棒,并把美术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刘文西1933年出生,自小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少时的他,常常沉迷于临摹《芥子园画谱》,那些线条与色彩的世界,成为他心灵最初的滋养。然而,真正让刘文西的艺术生命得以绽放的,是1953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之后的日子。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中西方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1958年毕业后,刘文西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开始了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生涯。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中,多次前往陕北,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用画笔捕捉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他的作品因此具有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对黄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陕北的山峁沟壑、窑洞炊烟,以及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向上的人民,都成为他日后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的艺术也找到了最深沉的根脉。”刘文西女儿刘山花说。

作为“黄土画派”的创始人,刘文西在担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刘文西常说,自己是嵊州树上的一棵芽,是家乡土地上长出的一棵草,他深深地爱着故土,深深地爱着家乡的人们。每次回乡,他都会花大量时间走访嵊州的山山水水,进行写生,用画笔定格家乡优美的风景。

故乡文化蒙养是密码

地处嵊州市长乐镇西南,紧邻东阳市,距嵊州市区35公里的水竹村,为何能够走出两位熠熠生辉的美术大家?

“重视教育是水竹村人才辈出的密码。”刘强音是土生土长的水竹村人,也是刘文西的亲侄女,说起家乡,她无比自豪。

据悉,自宋朝起水竹村就有人择水而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村口那棵与村庄同岁的樟树便是见证。

刘强音说,水竹村刘氏的祖先,在艰苦创业的同时又极具远见卓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在科学救国、教育兴国等影响下,于1912年由村里先贤发起,集资创办了“镜清小学”。这也是嵊州市的第二所小学。

“刘蒙天和刘文西先后在这所学校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和美术,为他们今后放眼看世界,畅游艺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刘强音说。

天才的诞生少不了环境的引领。在刘强音看来,叔叔刘文西的成就与小时候家庭的艺术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奶奶在描花、剪纸、绣花等方面极有才能,叔叔从小耳濡目染,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播种在他小小的心间。”在刘文西少年时期,水竹村经常有戏班子演出,《三国演义》《水浒》等戏中各色人物造型让他痴迷不已,逐渐爱上了人物画。

“水竹村尊师重教信奉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一直传承了下来,水竹村人哪怕再苦都要让子女读书学文化。”刘强音说,这种对文化的重视让水竹村人才辈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水竹村有中高职称人士140多人,这些优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从医从教的有120多人,成为罕见的医教人才专业村。

水竹村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两位大家,而他们的艺术成就也成了水竹村的文化符号。

作者:陈正军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