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为有车一族,至今已有近20年了,“宝贝”也变得“平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对开车就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变化。虽不清楚其他人的感受,但我自己开车是经历了“磕磕绊绊的慢,到盲目自信的快,再到该快快该慢慢”这样三个阶段。
记得刚买车的第二天,从学校开车回家,旁人眼中慢吞吞,但我自我感觉车速已经很快。回家的路不能说长,但到家时已是满头大汗,着实感觉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还差一点与一辆三轮车刮擦。那时,路上的汽车并不算多,多的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和行人。来到一个右转弯处,我小心翼翼地转弯,突然,一辆装满杂物的三轮车毫无预警地从一侧“快速”蹿过去,吓得我一个急刹车,那车夫还回头对我嘟囔一句:“会不会开车?”虽然此后的日子,我开车的技术逐渐从生疏到熟练,但速度应该还是慢的,因为经常被后车鸣笛示意开快一点。
不知不觉中,我开车的速度快了,当然这已是买车有些年头以后了。记得有一次也是右转弯,我开车刚转过弯,就听到右后侧有电瓶车紧急刹车及侧翻的声音。我连忙下车过去询问电动自行车车主是否受伤。车主看着我说:“开得嘎快,吓了我一跳!”我连连表示歉意。或许是车主觉得他侧翻的位置离我的小汽车还有不小距离,况且人没受伤、车没事,所以嘟囔几句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其间也有搭车的人偶尔会说上一句:“你开车有点猛的。”这些都证明在那个阶段,我开车应该是有些快的,但我自己倒并没有觉得很快。
基于对开车这样的认识,当遇到无理加塞或不安全超车的车辆时,我不时也有斗气开车的情况,不合理超车也是时而有之。
一次从老家诸暨回绍兴市区,山路上,一辆重型卡车快速开在我的前面,不管我怎样按喇叭提示,对方就是既不减速也没让路。当卡车到一个右弯道处不得不减速时,我抓住时机从左侧加速超越,不料卡车也突然提速前行,当我继续加速正要超越卡车时,猛然发现在弯道盲区一辆商务车迎面而来。此时一旦刹车,肯定躲无可躲,于是我只能猛踩油门强行超越卡车,并幸运地从两车的夹缝中钻了过去。商务车司机吓了一大跳,猛向右打方向盘避让并刹车,好在道路边几棵大树挡住了商务车,不然必定翻入山崖。现在想来我还是后怕,无论是我还是对方,真是置身于生死一线间。
不知何时,但肯定是一个较长的时间后,特别是随着导航仪的使用,自己对开车似乎有了一种顿悟。对于导航,我发现有一个规律:在一定的距离内,当你按选定的路线去目的地,无堵车等特殊情况下,路上你开得快一些,或慢一些,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总是相差很少。但不同的路线,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差异会很大,我把它称为“导航仪原理”。
之所以我要给予它名分,主要是它也适用并可指导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人总想通过知识的早学、快学以达到在各类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的目的,大家称之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关于学习,针对孩子个体的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再结合知识和素养能力培养规律,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和规划才是最重要的。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按照目标和规划,学早些、学快些并不是最后考取好成绩的关键,也不是最终会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如导航仪在途中会提醒你有更快的路径,或有更经济的路径一样,目标和规划也不要一成不变,前行的过程中可以应时应势作些合理的调整。基于代步的开车,安全并相对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才是开车的初衷,其他都是次要的。
当有这样的观念时,我发觉开车会没有负担,也会没有纠结,该快时快,该慢时慢,该超车时超车,不该超车时耐心安全跟随,即使开错了路,也可以把它当作欣赏别样风景的邂逅之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人生也如开车的三个境界,从学习领会的阶段,到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再到将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于一体的阶段。
开车的人和车,人比车重要,人才是真正的关键。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王 琛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