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到一篇关于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曾都可“拆散”买的文章,很有感触,不禁让我想起儿时那段“借”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借的现象司空见惯。如日常物件,大到舂米的捣臼,碾粉的石磨,载物的双轮车,小到斧头、镰刀、锯子、杆秤、老虎钳等,没有一家能买齐备足,邻居之间就互通有无,借用便是常事。好在这类东西,用用不见损伤,借借给人方便,只要遵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使多借几次也不觉得难堪,反倒让人感到亲近热络。
那时物资极其匮乏,谁家过日子都捉襟见肘,像青黄不接借米,过年过节借油等借吃的糗事,也多见不怪。记得有次家里突然来了一位远房亲戚,已好几年不见了,母亲想留他吃餐饭,临时又买不到荤菜,打算炒碗鸡蛋招待,可惜家里仅有一个蛋,够不上炒一碗,就让我到隔壁婶子家借来三个鸡蛋凑合。蛋吃了,却让母亲犯了愁。那时,人都吃不饱,何妨是鸡,长得瘦骨嶙峋,要憋出蛋来谈何容易。就这样,母亲天天留意母鸡屁股,指望喜从天降。
我还清楚记着一桩借花生的事。有年正月刚过完,婶子家又来了客人,不好意思让人家空桌板干坐着,就悄悄向我母亲借了一盘炒花生。借时,仔细清点总的数目,还时,又把剩下的数一遍,吃掉多少记帐,等到秋天收了新花生再还上。这事放到现在,简直不可思议。
也有借了不用还,或者说根本无法还的,如借火。有人烟瘾上来了,碰巧看见旁边的人,手上点着香烟,便凑近一步说,借个火。双方心领神会,话不用接,火就接上手了,事后点下头表达谢意,一根火柴倒是省下来了。
除了借用借吃,还有借穿的,尤其是小伙子结婚时,那身行头还是挺要紧的。村上的柏林叔,人品好,就是父母过世早,家里穷得叮当响,快30岁还是光棍一条。村里人都替他着急,春初终于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来访亲,老老少少帮着说好话。柏林生来勤快,自牵上线那天开始,准丈人家的重农活,他全包了。年底,终于抱得新娘归。不久,新娘发现柏林结婚穿身上的那套衣服不见了,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还人家了。心里一虚,坦白房里的大衣柜和两屉桌,也是暂借表哥的。新娘傻了眼,抹着泪,哭闹着执意要回娘家了。村里十几拨人轮番劝和,说柏林人缘好,又勤劳,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好日子在后头呢。幸亏新娘心眼好,咬咬牙留了下来。这一“借”,差点把人家害惨了。
是啊,借,本来是穷日子里的一种苦涩和无奈,但也让穷人抱团度过了一个个难关,迎来如今富裕安康的幸福生活。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