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①:1953年元旦,绍兴市北海区中心小学少年儿童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第二小队合影。
老照片②:1951年春,绍兴市万安桥小学“米丘林小组”正在进行紫茄杂交科学实验。
1963年周芾棠带领绍兴市少年宫地方志小组成员在府山上搞活动。
近日,笔者翻阅《绍兴旧影》等书籍,对两张老照片印象特别深刻,一张是1951年春,绍兴市万安桥小学“米丘林小组”正在进行紫茄杂交科学实验;一张是拍摄于1953年元旦的《绍兴市北海区中心小学少年儿童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第二小队合影》(以下简称《小队合影》)。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老照片勾起几多感慨和回忆,不知您是否感同身受?
A
“小葛优”是显眼包
照片显示,由4位男生组成的“米丘林小组”,正在进行紫茄嫁接实验。小木牌上有一行字,“砧木—紫茄;接穗—番茄……”显然是想让茄子结合番茄基因,嫁接出更大更圆的果实。再看男生们的着装神态,一律系着红领巾,穿着白上衣,表情或严肃或拘谨,只有最左边一位光头同学流露出皱眉斜睨状,肢体语言最为丰富,让人惊叹仿佛是“影帝”葛优小的时候,但不知道这位“小葛优”姓甚名谁、现在何处?
“米丘林小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绿色浙江绍兴工委主任施连元介绍,米丘林是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主张生物遗传变异,其学说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盛行一时,当时有很多学校大力推广,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起到了助推作用。施连元曾经听说当年的北海小学少年儿童队在课余开展科学实验,培育出了大西瓜、大黄瓜、五色菊等品种,他自己也参加过蕺山小学的“米丘林小组”,试种反季节蔬菜。后来,他上了农业大学才知晓,并不是所有植物都能够完成嫁接,需要满足同纬度引种和一方为乔木或灌木这两个先决条件才行。
B
小队员干出大事情
看到1953年《小队合影》老照片,笔者不禁惊讶,经过72年岁月洗礼,老照片居然依旧保存得如此清晰。照片里,是19位小学生的合影,笑容灿烂,有几位面容还较为相似,好像是一起上学的同胞兄弟姐妹。而如今,这些小学生大多已到了耄耋之年。照片旁边还有一段注释:1953年元旦,绍兴市北海区中心小学少年儿童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第二小队19名学生联名写信给毛泽东主席,汇报“全小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使一个队员掉队”的事迹。据说,当时写这封信时,学生们各个情感真挚,文字非常简洁,句句是肺腑之言。之后,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即向该小队全体队员回信。同学们深受鼓舞,欢呼雀跃,觉得应该把受到党中央温暖关怀的美好时刻给保留下来,于是就拍了这张集体合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想拍一张照片殊为不易,而且当时学校也没有流行拍毕业照的习惯。所以,这张难得的集体合影也就成为了19位小学生当年唯一的珍贵留念。
C
照片提供者让人敬佩
根据《绍兴旧影》上的相关记录,此两张绍兴小学生合影,均为时任绍兴市少年宫辅导员的周芾棠提供。
周芾棠,笔名大雁、司马庵,绍兴市嵊州人,副研究馆员。曾任中学教员、校长,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团市委宣传部长,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中新社特约撰搞人,《绍兴市志》责任编辑。著有《仲夏枇杷黄似桔》《中国古代妇女名人》《巾帼英雄秋瑾》《中国书法故事》《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等。其中,《秋瑾少女时代的故事》荣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乡土忆录——鲁迅亲友忆鲁迅》获得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只可惜,周芾棠先生已经驾鹤西去,笔者无法采访到两张合影中学生的真实姓名及当年往事,也揣摩不透从事多年儿童教育和摄影艺术的周先生,为何从众多充满童真童趣的照片中只采撷这两张照片的真实想法。但是看到这两张照片,还是燃起了对周芾棠先生的敬意和崇拜之情。如果您是照片中的当事人,也请您和本版编辑或笔者联系,欢迎您与我们畅叙一番当年的往事。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