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突破土地瓶颈,“工业上楼”的滨海探索

2024-06-28 07:40

来源:

经过10个月紧锣密鼓的施工,近日,位于马山街道三江东路的麦华(浙江)智能家居有限公司集成式智能浴室产品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将于近期竣工验收。

“长高了!”麦华(浙江)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赵娟看着眼前的大楼兴奋地说,厂房从三楼长成了四楼,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将为企业增加1亿多元产值。

麦华(浙江)智能家居有限公司正是滨海新区“工业上楼”行动的积极践行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用地紧张、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作为产业发展高地,如何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换高品质的制造业发展,滨海新区把“工业上楼”作为其中一项破题之举加以推进。

向天要地

作为全球中高端厨卫销售企业优质供应商,近年来,麦华(浙江)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企业订单逐年增长。“订单增加后,原厂房已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赵娟告诉记者,因此,“工业上楼”成为企业最佳选择。

占地面积不变,单位产值增加——诚如“麦华”,在滨海,企业“向天要地”已成为一种“时髦”。目前,滨海新区有多家企业正通过“二次开发”的形式启动“工业上楼”。

“工业上楼”是缓解区域发展和建设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生产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亩产效益,提高经济密度。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腾笼换鸟”升级版,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工业上楼”计划打造“垂直工厂”。从本质上说,“工业上楼”是对未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的主动应变的过程。

对滨海新区而言,“工业上楼”并不新鲜。早在2012年,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就鼓励企业“上楼”发展。这一优良传统,在滨海新区延续,并有了不少成功案例。

如位于马山街道越英路以东地块的“华晨动力”项目,是全市首个“停车场上楼顶”项目。楼顶有停车位496个,节约项目用地10亩。3条氢能动力总成生产线、2条新能源乘用车轻量化部件生产线以及200台高精密加工中心融合到了一片区域,一条坡道连通了零部件生产车间、加工车间、办公区等。坡道可通行货车,大型货物、机械设备通过坡道直接运到车间,解决了大型货物、机械设备上楼问题。

项目于去年8月正式动工,目前处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亩均税收将达到33.8万元,比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高13.2万元。

优势凸显

以“麦华”为例,扩容后,一期厂房容积率从原来的1.5上升到2.05,二期容积率从原来的1.94上升到2.35,空间更大,企业产能将得到更大程度释放。

除了空间和产能更大,“工业上楼”等“二次开发”带来的集聚优势也更加凸显。

位于沥海街道南滨东路8号的兴湾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工程,17幢厂房大楼大部分定位为研发型厂房。此类产业园不同于业态相对单一的产业园,在纵向扩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产业链的延伸留足余地。这样的模式下,生产、研发、配套服务等各环节间的距离只是“一部电梯”,生产单元间的协调互动更加灵活,“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空间要素得到高效利用。

位于斗门街道的友邦智创科技园项目现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8月份前可交付使用。该项目拆除4万平方米老旧厂房,新建用房面积11万平方米。不同于业态单一的传统产业园,这里将打造一个融入办公、研发、设计等多环节的,形态功能多元化的产业综合体。目前园区聚焦电子硬件和医疗器械两大主导产业正积极开展招商工作,计划招引80余家高质量企业入园生产,力争将亩产值由原来的360万元提升至3600万元,实现30亿元的园区整体产值。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现实角度看,受限于相关设备重量、体积,“工业上楼”往往更适合集中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这种集中布局有助于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作为浙江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对象,“工业上楼”对滨海新区的意义更加凸显。

打通“天花板”

2023年末,绍兴出台“民营经济33条”,在激活制造业项目“内生动力”方面,明确鼓励开展“工业上楼”试点,鼓励各地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上楼”项目,按照增加的建筑成本给予一定补助。

作为“工业上楼”最早的实践和探索地,滨海新区发布多个政策鼓励企业“上楼”。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全域更新的实施意见》中,滨海新区提出,到2026年底,有实施条件的存量工业用地基本完成二次更新任务,累计带动有效投资100亿元左右,存量工业用地亩均效益较2023年底增长20%左右。

为了激发企业“上楼”积极性,今年6月,滨海新区高规格召开内生项目建设、工业全域更新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大会。会上,正式发布新区“1+9+X”政策、内生项目政策、工业全域更新等相关政策,明确对“工业上楼”项目,给予第四层每平方米100元的“上楼补助”,每加一层每平方米再加10元;对各类工业园区、小微园区提档建设的,可按改造费给予5%的奖励。

不过,“工业上楼”并非想上就能上。新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工业上楼”的项目需符合一定条件,譬如产业类型、安全环保要求等。“一方面要尊重意愿,另一方面更要科学筛选,经过企业申请、街道预审、部门初审、审议决定、审批实施等申报审批环节,再决定能否‘上楼’。”该人士告诉记者,为此,滨海新区还建立了新区存量工业全域更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审议二次更新项目,及时协调存在的问题。

让“存量变增量”,为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打通“天花板”。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实际,打破“横向”扩张的空间路径依赖,着眼于“纵向”布局,为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承载空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裘 真   记者 章 淳   通讯员 黄叶华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