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可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胸前佩戴红花,手里捧着证书,上个月,浙江环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童仙敏从江苏镇江捧回了中国建造师最高个人荣誉——“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
童仙敏是安徽舒城人,今年54岁,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30余年,负责完成的工程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主持或参与过多个重大工程的建设,包括绍兴市科技文化中心、环宇总部大厦、温州海港大厦等地标建筑。
6月21日下午,在位于镜湖新区的环宇·总部一号,记者见到了童仙敏,衣着朴素利落,因早期常年泡在工地,脸上皮肤有些许黝黑。说起这次获奖,童仙敏谦虚地把它归结为多了几分运气。
【人物名片】
童仙敏,1970年11月出生,安徽省舒城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专业及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注册一级建造师(土建、市政)资格,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浙江环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BIM技术专家、质量专家、科技专家,先后获绍兴市先进个人、浙江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先进个人、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建设工匠、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企业有突出贡献(鲁班奖)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绍兴唯一入选者
童仙敏所谓“运气”的背后,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对这份职业的坚守。
“当天给我们颁奖的都是院士,见到了很多业内很厉害的人,其中还有两位校友,大家难得一聚,热烈探讨行业信息。”提起颁奖典礼,童仙敏难掩激动,尽管来去匆匆,现场的热烈气氛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这次全国共100人获奖,大多是大型央企的建造师,主持过国家级的大项目。而童仙敏作为一家地方民营企业的建造师入选,实属不易。全省获奖人员也是个位数,童仙敏是绍兴唯一入选的建造师。
所谓建造师,是指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施工管理关键岗位的执业注册人员,2006年作为一种职业明确下来。“在这以前,从业者通常被称为项目经理,更早以前则是‘包工头’。”童仙敏打趣道,通俗地理解,建造师是造房子的施工负责人,而实际上优秀的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每年评选一次,是为工程建设领域建造师设立的科技奖项,是我国建造师的最高个人荣誉。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可谓含金量十足。申报奖项的人员须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获得国家级的荣誉。
凭着在业内的优异表现,之前童仙敏曾荣获过“鲁班奖”、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去年刚获评绍兴市名士之乡高级专家。“这个奖项的申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要担任过国家优质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要有技术成果、专利等。先在省里评选,然后再推荐到全国去评选。”童仙敏说。
去年,在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的推介下,童仙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申报资料。经过层层审核,他作为绍兴唯一的建造师获得该荣誉。
一项发明节约400万元
建造师就是把建筑设计师的图纸一点一点变成现实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一座建筑的拔地而起,像是在“升级打怪”,考验着一个建造师的综合素质。
“我们这个行业是需要大量经验累积的,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破解实际的问题,然后形成可复制的理论技术,以便更安全、更快、更节约成本地完成手上的项目。”童仙敏说,他所接手的项目都是以此为目标,不断钻研探索,既较好地完成项目交付,又形成了一批研究专利成果。
比如他发明的淤泥质软土地基地源热泵直埋换热器逆作法施工工法,破解了南方沿海地区淤泥地下无法埋管子施工的技术难题。童仙敏说,那时在镜湖文化中心的项目中,根据设计方案,需要在地下埋管施工,但南方地区不同于北方,地下大多是淤泥软土,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
于是,童仙敏带领施工团队,尝试挖到地下室位置,浇上一层8厘米厚垫层,留下槽,打桩机放在这个作业台上打井,打到50米到100米深,再埋下几百根管子。单独的竖管之间无法循环,于是在垫层留槽的位置放入平行管子连通,在槽里铺上黄沙,防止混凝土压坏管子,再浇上7公分厚混凝土,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童仙敏说,原设计1.2万平方米淤泥中打井埋管后再铺设1米厚黄砂,相关措施费50元/平方米,铺填黄砂费用150元/平方米,土方及围护约需170万元,共计约410万元。采用地源热泵直埋换热器逆作法施工后费用降至10万元,降本约400万元,还节约了用地。
类似这样的经历常常让童仙敏感到兴奋,也激励他做更多的探索。2016年,他主持创建环宇现代住建技术创新团队,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在建筑业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先后完成“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数字化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钢结构构件信息化跟踪管理技术研究”等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主(参)编行业、地方标准4项,获得省级工法4项,累计取得专利20项。团队入选绍兴市第五批重点创新团队。他还培养出4名绍兴市技术能手、4名绍兴市金蓝领。
在绍兴市龙骧园二期工程项目中,童仙敏带领团队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把虚拟施工和现实施工结合,有效减少返工,提高施工效率,提前6个月完成交付,为项目节约材料及人工成本约50万元,节约周转材料租费等130万元,共计为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80万元。在则水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工程中,童仙敏团队应用预应力加筋水泥土桩锚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及BIM技术,节约材料及人工成本约200万元,减少工期约20%,节约周转材料租费等250万元,共计为项目创造经济效益450万元。
童仙敏还善于结合项目实际,对重难点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核心期刊《建筑技术》《施工技术》《混凝土》及《浙江建筑》等刊发论文8篇,著有35万字的专业著作1部。
绍兴给了他广阔的空间
绍兴仿佛一个“大工地”,让身为建造师的童仙敏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也在这里编织出自己的幸福生活图景。
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童仙敏身上有着典型的理工男气质。他专注一件事,就一心扑上去,没有别的爱好。就连30年前初到绍兴时,他天天听莲花落,也是出于想学绍兴话的目的。现在,他已能说一口流利的绍兴话。
20世纪90年代初,童仙敏来到绍兴,看到到处在修路,整座城市散发着勃勃生机。“绍兴就像一个大工地,我学工民建的,到这里来肯定大有发展空间。”他这样想着。当时跟他差不多年纪进环宇集团的还有七八人,只不过有些早就离开了,童仙敏从一名基础的施工员做起,跟着老师傅们天天泡在工地上,一直干到现在的集团总工程师位置。
“我初来乍到,工地上的老师傅大多上了年纪,都讲绍兴话,我听不懂,只能干着急。”童仙敏说,为了尽快融入绍兴,他听了老师傅的建议,去街头了买了一些莲花落的磁带放着听,足足听了三个月,渐渐听懂并且能讲绍兴话了。
工地上的事,他更加尽力。他刚到集团时,恰逢城东体育中心建造,他用混凝土做试块,直接用手捧,混凝土是有腐蚀性的,结果他的手被腐蚀得褪了皮。后来他知道在工地施工要保护好自己。他把这种关怀带给了工地民工,严格要求他们按照安全措施施工。
体育馆工程项目,东、西外立面墙是曲面的,上面是一块玻璃幕墙斜切下来,墙顶标高也是曲线,砌墙时必须放出墙顶实样,师傅凭借经验放样放不出来,童仙敏经过计算放出来了。所以他知道知识、技术很重要,于是很长时间他在施工员、技术员岗位上耕耘。
“那时,就凭着一股傻乎乎的劲儿,踏实在工地干活,打基础。”童仙敏说,通常白天忙着干活,晚上吃过饭骑着自行车再回到工地做账,及时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知。一步一个脚印,童仙敏不仅逐步晋升,2000年左右,他还如愿分到了房子。经公司同事牵线,娶了一个绍兴本地姑娘。如今家里的房子换过三套,越住越敞亮。
理工科出身的童仙敏说起话跟做起事来一样严谨理性,不过提及绍兴这座城市,他的言辞里多了几分诗意,“我在绍兴生活了30年,比在老家时间都长,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的书卷味,它能让人静下来思考,去认真做一些事情。”
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
绍兴滋养着童仙敏,他也以优秀的作品回馈着这座城。
在镜湖新区洋江西路南侧,矗立着两幢遥相呼应的建筑,它们就是被誉为写意版“稽山镜水”的绍兴市文化馆和绍兴科技馆。该工程先后获得绍兴市文明工地、浙江省文明和谐工地、华东地区优质结构工程、浙江省科技示范工程、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以及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这是童仙敏带着几百人的团队历时3年打造而成,堪称经典之作。这座建筑的俯拍图被裱上了相框,端正地挂在童仙敏的办公室里。“空闲时,我会去绍兴市文化馆和绍兴科技馆走一走,看着这里的一墙一瓦,像是看自己的孩子般亲切。”他说。
对工程质量要求特别严苛,是同事们对童仙敏的一致评价。2011年开始,整个项目施工期间,童仙敏几乎每天都要在工程现场巡视,3年来从未间断过。“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的生命,特别在重大的民生工程上,把控质量安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说。
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砖混结构的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允许偏差范围为10毫米。但在童仙敏负责的工程项目上,他都要求工人把偏差控制在8毫米之内。童仙敏在对墙面做检测时,会拿着靠尺比对每个墙面,如果超出了他规定的偏差范围,工人们就得一面墙一面墙地重新修整,直到偏差减小到8毫米内。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情感和记忆。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构建出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筋骨”,诠释了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彰显着城市实力。童仙敏说:“每当看到一座座质量过硬的建筑拔地而起,我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现在,身为环宇集团总工程师,童仙敏每天要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策划方案,尽管到他这个环节,已经经过不少管理人员审核,但每个方案他还是要仔细审读。施工方案若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会引起安全隐患,因此策划方案被他打回去是常态,小到依据某个条例文件细节,大到某个步骤不合理之处,童仙敏都要一一把关。
“我们是特级建筑企业,每年施工量很大,因此做好每个工程的施工策划方案,尤其是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方案审批把关与技术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童仙敏说,在此基础上,他将不断带领技术团队做好创新工作,形成新的技术成果,如科研项目、QC、工法、标准、专利等等,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助力绍兴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童仙敏(中)指导幕墙工程施工。
绍兴市文化馆和绍兴科技馆。 记者 章斌 摄
童仙敏(左)在绍兴垃圾焚烧发电厂EPC工程中指导施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吴可蒙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