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虞区文联与小越街道联手创设的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第一季)已于4月开班,著名作家、《江南》杂志社原主编、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袁敏受聘为工作坊导师。在为期半年的教学中,她频频回到上虞,不仅为学员们开出了系列文学讲座,更是经常与21名学员面对面交流,通过学习讨论、创作座谈、稿件审阅、外出采风等多种形式,带领大家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作一批挖掘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同时又能观照当下的新时代作品。
近日,本报记者对袁敏进行了专访。
●记者 杜静静 文 通讯员 陈肖平 摄
记者:您被聘为上虞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导师之前,已在小越街道新宅村开设了袁敏创作工作室,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愿意回家乡带学员、搞创作?
袁敏:说实话,以前我对家乡上虞的概念其实一直是模糊和抽象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对家乡上虞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在杭州出生长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去世了,我没见过他们,父母也几乎不讲上辈的故事,更缄口不提他们早年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期曾在绍兴、余姚、上虞一带从事我党地下工作的经历。直到近些年来,为了追寻父母曾经跌宕艰险的革命斗争生涯,我在创作纪实文学《三小姐的抗战》前后,多次往返上虞,在不断走访的过程中,家乡上虞的面貌才在我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我跑过国内外很多地方,我越来越觉得上虞是被低估的一方美丽而非凡的土地。无论是红色根脉的绵长,还是人文基因的强大;无论是历史底蕴的深厚,还是民风习俗的丰盈;放眼全国,它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作为上虞的后人,或者说上虞的女儿,我非常希望用自己的笔书写它,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
很荣幸,家乡人也没忘记我。去年6月,我受小越街道邀请,和国家一级作家顾志坤共同入驻设在新宅村的红色文艺创作基地。我和顾志坤因为文学而相识,彼此延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友谊。我也非常钦佩他,他不光勤奋,而且这么多年的创作都扎扎实实围绕着家乡的人和事展开。今年,上虞创设了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全省也开了先河,为上虞的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提供了学习和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书写,终究笔力不逮;而若是有这么一个写作群体,形成规模和合力,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把上虞方方面面的故事和风采都写出来,那可能会是将上虞更好更快速地推向全国和大众视野的一条路径。所以我非常愿意做这件事,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做法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学员讲述上虞故事的文章已经开始在各个媒体上陆续发表。
记者:您说自己的写作常常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徘徊,无论厚重与浅显,双脚都踩在生活的土地上。您在与学员们分享“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也强调“生活本身就是小说,文学必定来自生活。所以,一定不要忽略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是您对学员们的期望吗?
袁敏:是的。1981年,我第一次在《收获》发表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从此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时任《收获》杂志编辑、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对我说:你都不用编造什么,你只要将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小说。于是我将1976年发生的故事写了下来。近30年后,还是《收获》,还是李小林,让我用纪实的文字为当年的“总理遗言”案留下记录,于是我写下了非虚构的《重返1976》。说心里话,写《重返1976》时,感觉自己是踩在大地上,很踏实,很有底气。我觉得这些纪实的文字更真切,更具冲击力,有更多思考,也得到读者高度认可。
所以,写好熟悉的人和事,让很多注重现实主义写作的作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写作花园”。比如,写《茶人三部曲》的王旭烽是我的好朋友,她的写作大多围绕杭州、西湖和茶叶,就因为熟悉。她在参与筹建浙江茶叶博物馆时进入茶领域,日后写茶人茶事成为她的“专利”。因此人们说:茶界最好的作家是她,而文学界最好的茶人,也是王旭烽。又比如写《我的阿勒泰》的李娟现在很火,其实她写的就是自己周边琐琐碎碎的事情,写外婆,写妹妹,写遇到的生活创伤和情感,可正因为是自己切身的真实感受,所以打动人。同样的道理,要写好上虞的山山水水,种种故事,身在其中的本土作家更容易感同身受,挖掘更深入、书写更准确,或许更能优于走马观花的外来采风体验者。
作为工作坊导师,我想和学员们分享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组织和激励学员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帮助学员们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文学的形式讲好上虞故事。
上虞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第一季)21名学员中,包括2位国家级作协会员、11位省级会员、4位市级会员和4位区级会员。我发现学员们基础好,而且很愿意沉下身心挖掘红色题材,有的不仅勤奋还出手极快;有的观察细致、文笔漂亮,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学员文章写得很好,取的题目却比较平淡,不吸引人。我就告诉他们题目是文章的“眼”,好题目不仅能抓人眼球,更能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并帮助学员起题目;有的学员掌握材料很多,但不善于剪裁,文章显得庞杂冗长,要删繁就简,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进行打磨。如果能帮助到学员,让他们感觉到有所感悟和提升,我会很开心。
记者:您说过,父母跌宕起伏的革命经历和故事,是自己渴望深挖的矿藏。担任导师以来,您和学员一起深入虞山舜水,准备如何为上虞创作一部红色文艺作品蓄力?
袁敏:回到父母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心情是不一样的,先辈们在这里发生的革命经历让我热血沸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根脉,这是我们后辈的责任。父亲生前反复叮嘱过我,多关注和了解家乡上虞抗战的光辉岁月,用手中的笔好好讴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友和人民。去年10月,曾与父亲并肩战斗的母亲也“走”了,我更有一种赶快书写的紧迫感!父母亲的传奇人生确实是我可以深挖的富矿。但以前由于担任《江南》主编,工作非常忙碌,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触碰这口深井。忙中偷闲写下《三小姐的抗战》,没想到由此改编的姚剧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一亮相国家大剧院,便轰动全国,但其实那只是父母传奇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现在我从主编岗位上退下来了,有时间,精力也还充沛,在上虞不仅有工作室,还担任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的导师,创作一部反映上虞抗战历史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的时机成熟了。近些年,我也一直为此作准备,随着走访上虞的逐渐深入,远去的历史一点一点清晰地呈现出来,父母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更是让我心潮澎湃,我希望尽我所能,将他们生动、精彩的人生画卷用文学作品表现出来,让广大读者都能了解上虞这片浸染着革命先辈热血的红色土地。我也期待在追寻父母人生足迹的创作过程中,与自己未知的历史相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