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旧对话 荡弄堂又成为习惯

2024-06-25 07:49

来源:

50多岁的市民黄朱炜,趁着周末时间来风越里的“知福咖啡”喝一杯。自项目地块征收后,这位柴场弄原居民就会时不时回到“老家”来探望一番。

“这家‘知福咖啡’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家,现在还能看到原有的格局。”黄朱炜对自家老台门改造的细枝末节都清楚得很。“石框门、对开式木门没有动,墙体原本裂开了一些,现在稍作修整。店后的空地,原本是灶台。另一边,我母亲的住处、阁楼等,屋子结构都还在。店绕过去的一个小弄堂,石板都还是原先的。”

离开了柴堂弄后,黄朱炜依然会常来这里荡弄堂。让他意外的是,弄堂原有的气质还留存着,只不过多了一些年轻的欢声笑语。“东西南北都有入口。小时候就这个弄堂进,那个弄堂出,从和畅堂荡到秋瑾故居。没有手机的年代,都是和同学骑着自行车走弄堂串巷。如今的柴堂弄,环境更整洁,花样也更多,小年轻也开始来荡了。”

无疑,风越里改造焕新以后,旧时荡弄堂的生活习惯又逐渐流行了开来。

“我们尽量做‘留’的文章,保留各处的原始痕迹,不搞大翻新。”陈宗杰说,风越里建筑成分多样,有明清历史遗存,也有上世纪80年代楼房。项目设计时,团队先理清了场地的历史脉络,通过保护性修缮,恢复了不同时代建筑的风貌。从青石板路、清代断裂墙的延续,到将“残垣断壁”的建筑框架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秘密花园”,再到3座文保建筑的完好保存。通过留住历史印记,展现出古城厚重的底色。

另一边,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也传递出了古城“新”与“旧”的时代对话。高人气餐厅“柴庭”于去年11月正式营业,近500平方米的空间,是台门更新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们在台门的原有格局上打造了东方庭院。建筑外立面的木头采用的是老木头,中庭的天井处,我们也进行保留,并铺土植树,打造成了绿化景观。”负责人沈先生说,精心设计改造后的餐厅,意外地吸引来大批年轻人消费,他们自发在各平台帮助宣传。“光今年春节期间,小红书上至少有300条笔记是关于我们店的。年轻人赞赏着餐厅新旧结合的设计,意境美,又体现出历史文化。”而“柴庭”的成功,实打实地为风越里增添了一大波流量,前来荡弄堂的客流变得更加密集。

古城,是城市活的灵魂与记忆。将城区核心地段的名人遗址、老街台门巧妙利用起来,正是唤醒古城记忆,实现古城“逆生长”的可行选择。“单一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参观的吸引力度总是有限的。而重生后的风越里,将古城与商业、艺术融合,一步一景,自然是越荡越有味了。”游客孙波其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杨伟春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