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车厢推广,难在哪?
当前,高铁和地铁的静音车厢都处于试点阶段。静音车厢可以推广吗?在乘客们的体验和讨论中,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比如,静音车厢的静音限制是否能更加灵活?比如,对于静音车厢的保障怎么确保跟得上,不流于虚设?再比如,旅客对于“静音”的需求是否可以再细分?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袁顺波看来,静音车厢的推出,出发点在于解决密闭空间噪声污染问题。
袁顺波说,无论是火车、高铁还是地铁,甚至是公交车上,密闭空间的噪声问题是长期困扰旅客的问题,包括外放音频、孩子哭闹、成群结队的喧哗等,都会给同一个公共空间周边的人造成噪声污染,导致乘坐公共交通体验感变差。
不过,静音车厢并不是强制执行,更像是乘客与车厢管理部门基于互信签订的一项契约。如何约束不遵守规则的乘客?袁顺波建议,首先要做的是需要有轻惩戒措施,目前车厢内不遵守静音的主要方式是提醒,措施相对较为软性。随着试点的深入,可以采取稍有约束力的措施,比如多次劝导仍不遵守,一段时间就不允许购买静音车厢车票,地铁上多次违反,也可进行相关限制,进行相应的信用管理。
也有网友提出,有可能是被动购买了高铁静音车厢车票或是进入地铁静音车厢。由于运力原因,一旦到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哪个车厢有票买哪个。地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上下班高峰不一定挤得上地铁,大家也不会在意进入的是否是静音车厢,认为被强制静音不太合理。
对此,袁顺波认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既然进入了静音车厢,就要遵守约定,“不管是不是静音车厢,在公共空间内,不影响、不打扰其他人,是约定俗成的文明道德的体现。如果乘客和铁路、地铁部门相互配合,执行静音的约定,静音车厢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
公共场所的秩序之争,车厢的噪声问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除了“静音车厢”,还可以有更多解法吗?张丙宣建议,车厢秩序可以尝试场景多样,不能仅用静音一个标准。比如有地方推出了亲子车厢、女性车厢等,满足不同乘客的多元化出行需求,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体现。(据潮新闻)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