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压力管道、大型游乐设施……这些我们平常所见的设备,常被称作特种设备。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副主任唐艳同,力求用数字化“武装”检测手段和技术,让特种设备检测插上了“智慧翅膀”,确保百姓的生产生活安全。
7年从事一线检测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检测院应该与许多研究院、实验室一样,是一个室内工作环境。但在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的高学历人才,许多都需要参与一线现场作业,无论刮风下雨,都需要定期对特种设备进行现场检测。
每周五下午的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内,停车位一位难求,因为这是所有检测人员汇聚数据、整合材料的工作日,而周一至周四的工作时间,许多检测员都需要外出到现场工作,检测院内也显得比较冷清。2013年,唐艳同大学毕业后进入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承担的就是一线检测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7年。
特种设备检测员平时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如对电梯进行检测时,检测员需要进入封闭的电梯井空间内工作,个中滋味只有工作过的人才能知晓。“夏天的时候特别难熬,电梯井内由于机器运转和环境封闭,里面的温度比外界温度要高许多,几分钟时间下来,衣服就湿透了。再加上井内的异味、灰尘等,工作环境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唐艳同说,特种设备检测几乎都是在现场进行的,进封闭空间、趴地上、爬高处都是寻常事。
在唐艳同心里,特种设备维保员是“医生”,而检测员则是这些“医生”的监督者,是保护百姓生命生产安全的重要防线。“我们所做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把意外扼杀在摇篮中,所以对检测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零件都会非常仔细。”唐艳同说。
检测转型“智慧大脑”
唐艳同是一位特别善于思考的年轻人,身处检测一线,但他的创新力早在2015年就开始显现出来。那一年,正好有一次申报总局科研项目的机会,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申报了起重机故障诊断项目,并最终获得成功,成为检测院第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起重机故障诊断,是特种设备检测行业标准的重要内容,作为目前业内的专家之一,唐艳同也参与了相关标准的修制定工作。可以说,他已经与起重机故障打了八九年的交道。“那时候是用算法去定位导致起重机的故障,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建立,我们给起重机安装智能设备,让故障一目了然。”唐艳同说。
2020年,唐艳同转型成为绍兴市特种设备智能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智能检测团队负责人,参与实验室申报、培育、认定工作,和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绍兴市博士创新站的创建工作,带着团队冲锋在特种设备检测的智能化道路上。
在电梯设备的检测上,唐艳同领衔的智能团队探索用AI技术,根据不同品牌、不同电器等要素建立大数据,“我们希望以后检测员只要带着AI设备,就能够读取电梯的各类信息,并在检测中完成所需要的资料读取、记录和分析、储存,让检测工作更为顺畅。”唐艳同介绍,除了AI技术,团队还在探索使用无人机对特种设备、特殊场地等进行检测。
“将先进技术、先进手段运用到设备检测中,不仅可以提升检测的精确度,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更可以反向促进科技创新。”唐艳同说。
经过多年的打磨,唐艳同带领的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每位团队成员均参与了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有5位研究生实现了主持科研项目从无到有的经历。团队成员荣获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比武暨检验能力评价与验证一等奖、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优秀课题2项、特种设备智能化技术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绍兴特检:亚运毫厘必争”事迹在浙江《之江先锋》专题播出。
为青少年普及知识
每到假日,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内的浙江省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科普基地就会迎来一波又一波前来研学的孩子。
在科普基地内,孩子们可以探索微观世界的高精设备——场发射扫描电镜,并借助此设备现场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植物气孔、花粉、头发、昆虫复眼等在微观视角下的表面形貌。也可以了解电梯结构、工作原理、安全乘梯以及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运行原理以及模型模拟等。
这个基地的工作也由唐艳同团队负责,有时候,他还要客串一下现场的讲解员,为大家普及科普知识。唐艳同表示,这个科普基地建立的目的是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为此,基地联合绍兴科技馆、绍兴市机械工程学会及相关企业连续组织策划“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各类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公众体验美好生活的本色。
名片:
唐艳同:1987年出生,绍兴市特种设备智能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智能检测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气与智能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失效分析专家。2021年荣获“绍兴市高层次人才”称号、2022年入选浙江省科技厅科技专家库,荣获2022年度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先进工作者。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