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复原越窑“秘色”——记柯桥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任和成

2024-06-24 11:28

来源: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秘色瓷,因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篇《秘色越器》,让世人心神往之。秘色瓷烧制工艺失传的一千多年里,历代工匠苦苦探索,却始终无法获取“真经”,将“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秘色瓷投入批量生产。

然而,随着一窑100多件梅瓶、玉壶春、鹅颈瓶等秘色瓷的批量烧制成功,柯桥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和成获得了一把“密钥”。20多年来,这位匠人一直致力于越窑青瓷收藏和越窑秘色瓷的烧制工艺研究。

开启寻觅之旅

如何定义秘色瓷,千余年来,众说纷纭。据宋人记载,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由于秘色瓷传世量少,工艺失传千年,加上文献记载匮乏,秘色瓷一度只“活”在后人的想象之中。后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得以揭开秘色瓷的神秘面纱,发现它源于越窑青瓷的辉煌历史。

正是由于越窑青瓷这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任和成。“对越窑青瓷的风采,我少年时就有耳闻,真正和它接触,是在2000年后。”交谈间,任和成的思绪飘回到了20多年前。“我当时是柯桥电信公司的一名线务员,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经常在野外工作,从新挖出的泥土里,不时会发现各种黄色、灰青、青绿等色的瓷器碎片。我看到后,心咚咚地跳,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婉约而迷人的瓷器残片呢!”

2004年,任和成毅然辞职,开始了他越窑青瓷的寻觅之旅。他拜访专家名师,搞青瓷收藏,走遍钱塘流域和绍兴平原,与各地越文化研究者交流研讨。快乐的他,犹如振翅高飞的鸟儿,在越窑青瓷的“天空”中翱翔。

“我相信,我与越窑青瓷在前世必定有过一场未了的约定。”任和成笑着说。

破译“绝密配方”

从单纯收藏越窑青瓷到亲自动手探索烧制技术,这一步,任和成走得很艰难。

越窑青瓷有1000多年的烧制历史,有中国“瓷器之母”之称,一直名扬世界,其釉料配方也从来是秘不示人。要烧出高规格的越窑青瓷,首先得过釉料配制这一关。

釉料的配方由8种以上的材料组成,每种材料的关系和比例都要处理好、协调好。含铁的成分高了,烧出来的青瓷会黑掉,其他的成分多了,也烧不出青瓷那种自然翠绿的天然色泽。

没有捷径可循,只有不断地试验、摸索。任和成到绍兴的古窑址去找遗留的矿脉,用这些瓷土反复试、反复烧。从泥坯成型、晾坯、刻洗,一次素烧、上釉后第二次再烧制,一批瓷器烧制下来最起码要一个月周期。

“对于烧瓷,我基本是个门外汉。我拜访了很多烧窑的师傅,但在绍兴地区基本没有人能教我烧制技艺。于是我专程去龙泉找了一个老师傅,并租了个场地烧制。从此,我在绍兴找原料,龙泉搞试验,一根蜡烛两头烧。”任和成说。

烧制瓷器是件费力费神的事,一炉窑从早上6点开始烧,要烧到晚上才结束,这中间一点马虎不得。开始升温时,温度上升过快,坯体要开裂;还原时火力不旺,发色不翠,呈现不出青瓷的那种翠绿色的玉质感。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配方调整,任和成犹如一名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领域中孤独地摸索前行。好几次,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想放弃,是记忆中那缕青瓷的迷人光泽在指引着他在迷茫与困顿中坚持。“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他一次一次给自己打气。

探索“瓷中秘境”

“秘色瓷”之所以神秘,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秘色瓷的坯比一般青瓷要细腻,釉色也比一般的青瓷要更难把握。

“秘色瓷要求用泥土烧制出清澈如水、百看不厌的青翠色,如同把自然中植物的青翠烧到了陶瓷上,如美玉如薄冰,是工艺的极限。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能相去很远。”任和成说。

2020年1月,已近年关,在很多人都匆匆归家团圆之际,任和成还在龙泉守着他的窑,在对配方又作了精细的微调后,梅瓶、玉壶春、鹅颈瓶依次入窑,炉火再一次升起,当一窑泥坯变成一窑青瓷带着它的“神秘”出炉时,灯光下,刚刚诞生的秘色瓷,随着光线的变换,不断幻化出迷人的色彩:薄而均匀的胎壁勾勒出精巧端庄的造型,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得令人陶醉。任和成终于让秘色瓷这座“休眠火山”,重新燃烧了起来。

2024年5月,任和成加入了绍兴越窑青瓷技艺提升工作坊,共创越窑青瓷美好未来。“我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我能从老一辈大师中学习他们的心路历程,从院校教授中了解国际艺术的发展方向。”任和成激动地说。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