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文观止》及其山阴籍编者

2024-06-24 07:41

来源: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一本名为《古文观止》的书问世。此书收录了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共12卷。

《古文观止》所选的这二百余篇文章,其中绝大多数为古文,个别为骈文中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把人们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唐雎不辱使命》、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王勃、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不少文章,都收进去了。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艺术性比较高,千百年来经受了时代的考验,一直脍炙人口,在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当然,选文上,在一些人看来,《古文观止》是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的。“先秦诸子,如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有许多精彩的作品,本书编者却囿于古文家的偏见,一篇也没有选收。后世的曹操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作品也被排斥在外。此外,由于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行残酷的文字狱,一些表现强烈民族气节的文章也不曾入选,而为变节行为辩护的《李陵答苏武书》却不辨真伪地收了进来。还有,已入选的著名作家,其作品也不都是本人的代表作,像司马迁和苏轼的许多作品即是这样。这个选本中也有不少文章,其客观意义超出了编者的主观意图。例如《公羊传·春王正月》《礼记·檀弓·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曾子易箦》等篇,虽说其主旨在宣扬旧伦理道德,却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旧伦理道德的表现形式及它的反动实质。又如《国语·里革断罟匡君》原是歌颂直言敢谏的忠臣,而我们却从中得到了‘伐木禁伐小树,捕鱼禁捕小鱼,幼兽要待它成长,鸟卵不准损伤’等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早的文献资料。因此,这一类即使思想性、艺术性不高的文章,也可能有某些认识价值。”(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实际上,这也是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

那么,这本《古文观止》的编选者是谁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好后,作序者是吴兴祚。吴兴祚并非平庸之辈,在赵尔巽、柯劭忞等撰的《清史稿》第260卷中,他与姚启圣、施琅、硃天贵被同列一传。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一作“留邨”),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祖籍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州山村;曾任福建巡抚,升任两广总督,领兵部尚书衔。而吴楚材、吴调侯名不见经传,两人都是乡间塾师,以授课为业,为了给初学者提供教材,所以编选了这本《古文观止》。定名为“观止”,源于《左传·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当欣赏完虞舜的《韶箾》后,季札赞叹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认为已经观赏到最高水平的乐舞了,其余的就不必看了。吴楚材、吴调侯认为他们所选的作品已是最好的了,看了此书,别的选本也就不用看了。《古文观止》横空出世,被认为跟此后诞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王相整理的另一本蒙童教材《千家诗》,共同构成了清早期文学启蒙教育的诗文双璧。又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双璧。其实,三百余年来,《古文观止》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书籍之一,虽然学人常以普及读物看待它,但它的内容典雅不俗,所选诸篇语言琅琅上口,警句美言层出不穷,多为古典散文代表,大都是传统文化精华。

这三人都是浙江山阴县(绍兴)州山村吴氏后人。从原序看,序者的署名是“愚伯兴祚题”。这给人们一种误解,以为吴兴祚是吴楚材的伯父,吴调侯是吴楚材的侄子。看似他们三人的亲属关系很近,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三人在《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楚材”是号,并非是他的字。他生于顺治乙未年(1655),卒于康熙己亥年(1719),享年65岁。吴调侯,名大职,调侯是他的字。他生于顺治丁酉年(1657),卒于康熙辛巳年(1701),享年45岁。所以,我们从生卒年可以看出,吴调侯只比生于1655年的吴楚材小了2岁而已。所谓吴楚材是吴调侯的叔叔,其实只表明了他们二人在家族中的辈分关系,从实际年龄来看,他们二人实则年龄相仿。

而今,《古文观止》出了不少版本,为不少家庭所购得,几乎家喻户晓。每当翻阅此书,从中获得营养,总常常会对这两位山阴籍的编选者,油然而生出敬意。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