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伊力 文/摄
今年,我市共有3.4万余名学生奔赴高考考场。高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也记录着一代代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历程。记者采访了几位参加过高考(自考等)的老人,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记忆。
从柯桥中学考到厦门大学
凌晨3点的路灯让人难忘
受访者:陈尧泉,80岁
1965年,就读于柯桥中学的陈尧泉参加高考,并最终被厦门大学物理系物理海洋学专业录取。而对于这样的好结果,那时的陈尧泉在喜悦之余并未感到多么惊讶。“水到渠成,我想,那是因为我一直都很清楚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陈尧泉笑着说。
从柯桥中学到陈尧泉的家,要走过一段很长的石子路。那时学校一周只放一天假,于是每到周六傍晚,住校的陈尧泉怕石子路划破了心爱的球鞋,就脱下来抱在怀里,赤着脚慢慢往家走;时间一晃到了周一,凌晨3点,他又趁着微光赶回学校读书。“那时也不觉得苦和累,精力颇为旺盛,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就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白天黑板上的内容。”陈尧泉说,那时候的柯桥中学校舍离铁路很近,每天都会有火车在凌晨3点左右经过,“哐啷哐啷”的声音准时将他唤醒,他就悄悄起床跑到外面的路灯下看书。
“无论是准备高考时,还是读了大学后,我始终觉得教育带给我们的,除了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的能力,也同样重要。”进入大学后,热爱数理化的陈尧泉依旧保持着好学的态度,常常私下向系里的老师们请教问题。5年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蚌埠铁路中学任教,直到73岁,才正式从教育一线退休。
受访者:尹付,62岁
三战高考,再奔硕博
通过考试不断向上走
1980年,第二次高考落榜后,18岁的尹付在家中嚎啕大哭,那一年他的朋友们先后考上了高等学府,只有他止步不前。打击之下,尹付也没有放弃求学的梦。在备战第三次高考期间,他手中的复习资料背一张撕一张,到最后书本只剩下了一张封面,但哪一页上有什么知识点他都能倒背如流。于是,1981年,尹付以高出分数线10多分的成绩“上岸”,因为那时拥有英语专业的高校不多,而他又希望留在家乡,所以最终入学了家乡的一所专科学校,那一年录取率不到5%。
高考的成功为尹付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机遇,此后他也不曾放弃过求学之路。1993年,尹付考上安徽省内的一所本科院校;2000年,他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又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选择了肄业,但他始终向往着更高的学位。
在感慨求学之路漫漫的同时,尹付也道出了自己执着于高考的理由。“1980年时,我父亲诊断出了胃癌,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没有治愈可能的。我是家中的长子,有3个弟弟妹妹,长兄如父,我明白要想撑起这个家,我就一定要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1983年,尹付从专科毕业成为老师,同年他的父亲去世,“通过考试不断向上走,这是我唯一的出路,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
受访者:朱祖培,80岁
高考落榜,走上社会
40岁时自考成功
“进入大学以后仍然要将念书放在第一位……4年一过,再没有那么好的读书环境和时间了。”这是1994年,朱祖培写给刚刚参加高考的大儿子的一封家书,在信的末尾,他叮嘱儿子牢记家训,要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报效社会。
“想当年,我们的高考太难考了,升学率也很低,我们那一届,一个都没考上。”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朱祖培很感慨考试的残酷,他高考落榜后便走上社会参加工作。
1984年,因单位职称评审需要,已经40岁的朱祖培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选择了一直以来最感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圆了自己一个深造文学的梦。“自工作以来,我一直在自学文学,突然有这样好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希望能有所突破。”朱祖培说,那时的自学考试要考十几门科目,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在成功考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后,又一举拿下了与工作相关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入学考试,工作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参加自学考试改变了我的后半生,那时绍兴的房地产行业还未真正发展起来,凭着自考得来的本科学历,我得到了不少外出培训的机会,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文学知识也得到了拓展,感谢国家给予机会!”朱祖培说。
受访者:何贤仁,62岁
家贫无奈放弃高考
刻苦学习终得机会
“高中毕业那年,家里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再供我读书,我选择了入伍当兵。没能参加高考是我人生中的最大遗憾。但我从未放弃过读书的梦想,直到退伍后我试着参加了成人高考,这一步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当记者见到何贤仁时,他正准备为一件法律委托案子前往山东。这是他退休后的第二年,62岁的他仍然奔走在捍卫法律的路上。
何贤仁出生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1979年,他从高中毕业,为了早点赚钱补贴家用,他不得不放弃高考,转而选择进了部队。凭着一手好文笔,何贤仁在部队担任了文书一职。闲暇时他还时不时去附近学校当旁听生。1987年,何贤仁从部队退伍,参加了那一年的成人高考。他也不负所望,一举考入了同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这次成功成了何贤仁此后求学的起始点。1992年,凭着兴趣和努力,何贤仁再次报考了浙江大学法律专业硕士,半工半读。时至今日,他仍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
“如果那时我没有继续读书求学,恐怕就无法像今天这样生活、工作。”何贤仁笑着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幸错失了机会,也不必因此惊慌,只要刻苦学习、时刻准备,机会就会到来。”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