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

2024-06-23 12:12

来源:

禹,亦称大禹、夏禹、伯禹、戎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黄帝轩辕氏玄孙;4000多年前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又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史记·夏本纪》有传。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据《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任用禹的父亲鲧治洪水。鲧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9年而水不息。舜接替尧当了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受命继续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好水患。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地形高低,调查江河源流,决定吸取父亲的教训,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疏浚被泥沙淤塞的河道。他的脸被晒黑了,手脚长满了老茧,甚至连腿上的毛也磨光了,走起路来也一跛一颠的。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陆地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在治水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为民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述他躬亲劳苦,栉风沐雨,与百姓“胼手胝足”筑坝挖河外,最感人的是关于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据说,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一次,禹治水路过家门口,妻子闻讯急忙抱着儿子追出门外大声呼喊,可是,禹却头也不回地继续赶路去了。他婚后离家13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这在《尚书》《史记》《孟子》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传说禹曾两次到过绍兴。第一次为治水而来。当时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治水成功之后,禹在茅山(今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第二次是在因治水有功而被拥戴为舜的继承人之后到绍兴巡狩。可偏偏就在他巡狩到绍兴时病死在这里,后来就葬在茅山下。后人因其曾在此大会诸侯,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今绍兴市东南有禹陵、禹庙和禹祠遗迹。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夏本纪》,曾“上会稽,探禹穴。”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禹”之称即因此而来。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也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还是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许多民族都有洪水时代的传说,只有大禹治水取得了成功,洪水被治服,这反映了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民族精神。启继禹位,禅让制终结,表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基本结束,奴隶制国家形成,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禹在柯桥区境内留下了众多的遗踪遗迹,会稽山、西扆山、诸侯江、涂山、夏履、禹会、型塘、禹降等许多今天尚在沿用的地名,都与他有关。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