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0多年,我在晚报写“老绍兴”

2024-06-19 17:02

来源:

我与《绍兴晚报》结缘,始于2012年向周飞老师编辑的言论版面投稿。

我是一名文学的忠实追求者,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报纸上的每一个栏目,醉心于副刊上名家的精品力作,还从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的散文书籍,其中就包括周飞老师的《白马湖寻梦》。我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笔杆子,在油墨飘香的报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年晚报的言论版面采用读者群议的方式,要求通讯员用几句话来评述新闻。为了写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我煞费苦心,精心推敲,希望能够一语中的。记得评述黄标车尾气污染一事,我用了“墨斗鱼”车的比喻,不经意闯入了周飞老师的“法眼”。印有我名字的铅体字就这样第一次在晚报上闪亮登场。

从此以后,我的写稿积极性大为增加,命中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稿子刊出后,不仅有熟悉的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而且还得到了一点碎银,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精神层面有了一种全新的追求。

以怀旧作为突破口

写下“老绍兴”故事

2013年,晚报《社区报》需要大量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社区的稿件,我利用双休时间,到社区里转转,借机挖掘撰写一些活跃在基层的能人和牛人的故事。但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停留在了越文化方面,这可能与年少时特别爱看钱茂竹先生的《绍兴乡土地理》一书有关,我也想不到那时的“种草”,竟然会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今后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我喜欢阅报,在翻看南京《金陵晚报》“老南京”栏目时,我注意到当地有个民间组织跑到绍兴,义务做起了寻觅考察绍兴文保点的文章。来王殿、司马温公祠、药王庙……有十来篇,图文并茂,文史翔实,篇篇都是对老绍兴风土人情的忠实纪录。熟悉的风景、眷恋的故土,既然外地游客能够把文章写得这么好,那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是否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来做这件事情呢?

于是,我尝试以怀旧作为突破口,关注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绍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及众人普遍都经历过并留下岁月印痕的事情,用追忆的语调和回味的情愫,发掘整理出系列抚今忆昔的旧闻,用来勾起“老绍兴”的共鸣。

晚报2019年2月25日A10版

我最引以为豪的是,2019年2月25日在晚报刊发的《保护好徐光宪故居,建立纪念馆》一文,引起越城区人大常委会关注,有关部门专门邀请我去座谈交流,畅谈名人故居保护的思路和看法。随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赴实地作进一步鉴定,认为位于越城区宣化坊39号的典型“绍式”传统民居,曾系徐光宪院士居住地。徐光宪院士是唯一荣获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绍兴籍院士,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台门现存建筑机理清晰,整体格局基本完整,争取要将其登录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为后续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创造条件。2023年,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也对徐光宪故居进行了文物价值及历史价值调查评估,将其列入市名城委《2023年度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清单》。2024年1月3日,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发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将府山片区38号地块(宣化坊39号)列为征收计划,待征收工作完成,将实质性启动修缮保护徐光宪故居。想不到一篇小文章竟然推动了名人故居的保护。

我最拿手的得意之作,是回忆并情景再现了一些“老绍兴”儿时曾经看到过的经典场面,如调吊、“乌大网”等非遗项目;介绍了越地传统的社戏、火熜、花边、米市、钟楼、砖窑、渔铺舍、土灶头、老闸桥、河埠头等旧物旧风景;顺便也推荐了麻鸭、贡瓜、菱角等绍兴美食。

晚报2022年8月29日A12版

我还喜欢“偷着乐”的稿子,一篇是2022年8月29日刊发的《耐人品悟的“社戏”越韵》,为致敬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社戏》发表100周年而写的应时之作。我在文末抛出一个读者感兴趣的话题——鲁迅先生为何到了成年后反而不爱看戏?答案是这固然与鲁迅在家乡看社戏时尚处在青少年时期有关,等到了壮年以后,他的性格和思想境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当时白色恐怖下的社会环境,鲁迅有着切肤之痛,急于谋求改革,自然对仍在歌颂封建礼教的旧戏剧产生了厌恶感,但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家乡戏的浓厚乡情。鲁迅肯定绍兴社戏的喧闹风格,同意“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适于剧场”的观点,又郑重指出“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地看起来,它自有它的风致”。一切东西,只有在顶适合的场所,才能够发挥出它独具的特点。社戏也就是这样的,如果在不适合的地方表演,原像是仙山楼阁那样美好的,就变成了“咚咚喤喤之灾”了。此文不仅把深奥的学术语言尽量转变成大白话,而且还极具时效性,可谓是副刊抢了要闻版的“头口水”。另一篇是2022年12月30日刊发的《“有骨江南”的军事遗存》一文,副刊标题首次使用“有骨江南”来明确指代绍兴的“显眼之作”,随后绍兴各大旅游景区、文创产业的道旗、海报上出现了“欢迎您到‘有骨江南’来做嬉客”的标语,足见晚报的影响力之大。


晚报2023年12月8日A12版

永葆一颗好奇心

坚持写作者的初心使命

非常感谢《绍兴晚报》能够以“开门办报”的姿态接纳我,更愿以一个“老绍兴”专栏作者的形式成就我,让我在这个心气浮躁、琐事喧嚣的社会里码文煮字,在兴趣爱好的私有地里继续侍弄着一畦青绿。我也非常感谢朱历平编辑能够以一个准新闻记者的标准严格要求我,并用她那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细腻温婉的语言交流,不厌其烦地为拙文编辑,为的只是把栏目做出色、做出彩。

这几年纸媒生存举步维艰,《绍兴晚报》倒是做得有声有色,登的都是有用有趣有温度的新闻,依然是绍兴市民乐于订阅并且是普及率最高的一份报纸。通过多年向晚报供稿,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稿风格,也在老绍兴读者中赢得了口碑,很多人都说喜欢“老绍兴”栏目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样,很有代入感。还有一些亦师亦友者发来奖掖和鼓励的话语,都化作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绍兴文史专家何信恩对我寄语:“你用新闻记者的采访角度,来切入文史的角度非常好,也非常契合晚报风格,希望今后能够多出精品、多出力作”。文史爱好者孙伟良来挑刺:“《孔乙己的来历》一文,引述来新夏教授的著述资料,存在结果先于预期的差错,须慎重对待摘抄”。微信好友周桦发来一通奖励:“少年老成,老成持重,嗅觉灵敏……”叔叔顾兆明道出了坚持的重要性:“顾家的家风,就是认定做一件事情,执着热烈,韧性追求,不求闻达,只是为了给子女做个榜样,但多年后你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我至今非常喜欢“通讯员”这个稍带年代感的词汇。这些年,也认识了一些向晚报投稿的才子佳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晚报大咖云集、才华横溢,有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便成章;有的沉默寡言、不善交流,文章却非常高产……而我,每回交稿,总是惴惴不安,就像是药材商向百年老店震元堂供货,质量有时参差不齐,生怕以次充好会被慧眼识破、回炉重造。幸好这样的次数并不多,有时也是依靠稀缺的老照片来“救场”。

“新闻写作就像是土里挖井,又极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思考的情丝不断,用力挤一挤,写作的题材和内容决不会断的!”每每遇到写作瓶颈或者题材枯竭的时候,我总会发愁或怀疑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而朱历平编辑总会发来上述“热辣滚烫”的鼓励语。确实,“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永葆新闻探索者的一颗好奇心,坚持写作者的初心使命,我想这大概就是我还能够坚持写“老绍兴”栏目的一种原动力吧。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特约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