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2024年全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举行,我市“艺术驻村”“故事乡建”“校地合作”3个案例获评省级典型案例。
3个典型案例,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如今,随着我市“艺术乡建”工作不断深化,全市驻村艺术群体已达40余个,他们为激活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点化绿水青山,讲好乡村故事,传承历史文化,释放乡土魅力——通过厚植“艺术乡建”,乡村大地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文化村相继涌现,“网红”村人气爆棚,像鉴湖坡塘、漓渚棠棣、柯岩叶家堰、皋埠坝头山等美丽乡村的典范,都在“艺术乡建”中尝到了共富的甜头。
最近,我市首批31名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这可以理解为“艺术乡建”的升级版,也可以理解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由“盆景”走向“风景”。那么,“驻村艺术家+文化特派员”能否带来新时代的乡村巨变?我觉得还是要精准定位,按需定制,一定要避免千篇一律,更要杜绝“为赋新词强说愁”。
“艺术乡建”要量身定制,不断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艺术乡建”,首先是送艺下乡,与民同乐,让群众近距离欣赏和参与各类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让乡村文艺爱好者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优秀的文艺项目中来,向名家拜师学习,跟艺术家探讨交流,与同好者结社互动。要在发掘乡村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量身定制,推进“一村一策”,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打造文艺特色村,使当代文艺根植乡土文化,在深度融合中共享共鸣。
文艺赋能要有“带货精神”,为乡村振兴积极代言。一首村歌、一场直播、一台晚会、一场表演,在互联网时代都有可能让一个小村庄成为“网红”,都有可能诞生本土版的“郭有才”,这就是“文艺+网络”的力量。所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代言意识”与“带货精神”,要精准锁定乡村的产业特色、农旅优势、文化基础,用文艺的形式包装乡村产品,定位乡村精神,描绘乡村前景。真正做到心要下去、劲要用足、艺要创新,让文艺力量成为乡村共富的软实力。
以文艺手段提炼乡村精神,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乡村是乡愁文化的源头,是绿水青山的原点。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渐入佳境,一村一景一礼堂已成标配,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网红”打卡地。在硬件完善的同时,尤要注重软件提质,艺术家们要善于点化新时代的乡愁文化,提炼乡村精神,促进培根铸魂,推动启智润心,让乡村文明达到更高境界。
驻村艺术家也好,文艺特派员也罢,一定要带着初心使命沉下去,带着丰硕成果走出来,让群众获益,让乡村繁荣。对文化工作者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磨砺与淬炼,有助于创作更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苏小坡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