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张雪峰都会因为报考和选专业的言论出圈,他名下公司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也销售火爆。
在张雪峰的带动下,高考志愿规划师被更多人关注,从业者也逐年增多。艾媒咨询调研的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记者采访中发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已经从一线城市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
今年高考期间,家长在考点外翘首以盼。(新华社发)
被张雪峰带火的职业:收费三五千元乃至上万元
每年高考季,张雪峰总能频繁成为热点话题人物。在他频繁出圈的同时,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高考志愿规划师逐年增多。
6月14日,记者在张雪峰旗下“峰学蔚来”App看到,2024届志愿填报梦想卡售价11999元,除安徽、山东、内蒙古等,绝大部分省份名额已经售罄。课程介绍中还提到,产品为张雪峰团队一对一老师服务,非张雪峰本人亲自服务。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天眼查数据显示,以“志愿填报”为关键词搜索,能找到1689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其中1180家成立于5年内。
田旭东10年前开始兼职帮别人填报志愿,他能明显感觉行业从小众到如今火爆的变化趋势。
“知道这个服务的家长越来越多,愿意付费的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看到这行有利可图就加入进来,有原来的补课老师、教育机构、心理学老师,甚至还有之前报考的学生家长,靠着给自家孩子报志愿研究自学成才。”田旭东表示。
高考志愿规划师在下沉市场同样发展迅速。2021年新高考改革后开始在山东邹平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田雨说,他当初几乎是“县城独一份”,现在已经陆续开了十几家同类机构,大多是由教育培训机构转型的。
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机构的宣传资料显示,高考志愿填报一对一咨询在一二线城市普遍服务收费标准在6000—30000元/人;二三线城市在4000—20000元/人;四线城市普遍在3000元/人以上。但记者咨询多个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和付费家长发现,大多收费标准在3000元/人到8000元/人之间,不同城市有所差异。
志愿规划师的变化:从“卷分数”到“卷专业”
据田旭东观察,这些年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机构宣传的焦点从“卷分数”转移到“卷专业”。
规划师田雨同样有这个感触,他告诉记者,最开始很多机构的宣传语都是不浪费每一分,这几年很少有机构再这样宣传,“一方面分数线这东西运气成分很大,一味卡分数去挑学校没有意义。家长们也都明白过来,关键是去一个更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和专业。”
高中老师冯女士今年花费6000元给自己儿子购买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目前已进行了第一次沟通,正等待分数公布后确定正式报考方案。
在冯女士看来,通过报考指南和过往分数线,按照孩子的分数完成填报,对她来说并不难。但一方面报考和录取分数线的信息量过于庞杂,需要关注的内容非常多,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变化和就业方向很复杂,家长想要完全弄清楚也很困难,“有个专门研究报考的人给指导一下能节省很多时间。”
冯女士还提到,孩子和他们意见不一致带来的家庭矛盾也是让她头疼的地方,他们希望孩子报考的热门专业,孩子认为“凭什么你说好我就得报”。这时候有个第三方从中协调,大家能心平气和地商量,不至于带着情绪作选择。
曾购买过相关服务的韩女士则表示,报考信息十分繁琐复杂,下功夫研究也能做好,不过很多家长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做到这些。
在县城做规划师的田雨说,他的主要顾客是本地几个大型工厂的工人,几乎全是工薪阶层。田雨介绍,本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大部分人脉资源都不错,有能力了解不同专业的情况。而小县城的工人家长接触面都十分狭窄,“他们的人脉眼界就局限在县里,但现在火爆的大数据、AI,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培训机构速成班:21天成高考志愿规划师
每年高考季,很多培训机构打着“市场广阔”“人才紧缺”“丰厚收益”的旗号招揽学员。有培训机构在宣传中提到,“有的高报师时间充裕,工作效率更高,个案接单数能达到30—50个,一个高报季的收入大概是12万元—40万元。”
一家培训机构告诉记者,“0基础、0门槛,从0起步学习掌握高考报考”,只需要21课时,每课1.5小时,“21天成为高考规划师”。另一家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则表示,培训周期为6个月,包含3个月学习和3个月实操训练,证书颁发单位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证书为职业课程培训证书。
不过,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并没有“高考志愿规划师”及类似职业。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答记者问时称,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教育部也曾发文严禁学校、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谋取利益。高中阶段学校、教师不得代替考生填报志愿、指定志愿学校,不得收取考生家长或招生高校的任何费用。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建设完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为考生提供多渠道公共服务,还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教育部门和学校
应该担起升学规划之责
☉熊丙奇
近日,标价11999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引发热议。而据媒体报道,这还并非最昂贵的选项。
“普通人还消费得起‘张雪峰’吗?”面对天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有人支持,认为这是明码标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人质疑,认为这是利用家长的焦虑,把家长当韭菜收割。
其实,近年来每逢高考季,天价志愿填报咨询都会引起舆论关注。而之所以天价志愿填报服务有市场,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尽到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升学指导规划的职责。让不少学生、家长有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困惑,这就给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提供了市场需求。
我国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的学科选择权。本来,按照高考改革的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选科指导,引导学生在高一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未来职业兴趣,确定初步的升学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这种情况下,那些明确回答可报什么专业、不能报什么专业的“网红名师”就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追捧。
然而,这禁不起进一步追问,学生对这些专业感兴趣吗?能学好这些专业吗?别人认为的好专业真的就适合自己吗?如果学生接受过生涯教育,就知道选择大学、专业是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
可不少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而家长也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即便学生有兴趣,也会被“网红名师”以这些专业没有“钱途”、普通家庭学生不适合报考为由,让学生打消念头。而这又进一步迎合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和功利心态:报考专业就要选“好就业”“有钱途”的专业。
大学生的求学经历与就业市场一再表明,这种“专业至上”的思维是偏颇的,不少学生就掉进追逐热门专业的陷阱中。如最近媒体报道,当年曾引起关注的衡水中学毕业生张某某,考进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求学3年后说“后悔了”。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无疑是好学校、好专业,可是适不适合每个学生呢?这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考生和家长都应该转变观念,在报考大学和专业时,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不能盲目从众,更不能把学生的志愿变为家长的志愿、咨询师的志愿。
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这一课需要学生自己“多做主”。当然,一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志愿填报指导。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充分运用多种宣传媒介,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直播、在线答疑等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渠道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高中阶段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一线班主任、任课教师培训,为考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咨询服务,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内容来源:红星新闻、澎湃新闻等)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