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出稽山世少双,情知风味胜他杨……在稽山鉴水间的湖塘,杨梅是一张成色十足的“金名片”。
小小一颗杨梅,能量有多大?在湖塘,杨梅种植历史已有1000余年。2001年,湖塘街道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杨梅之乡;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23年,湖塘杨梅产量约1700吨,产值约1850万元,拉动周边采摘、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900余万元。
6月,是收获“甜蜜”的季节,湖塘街道迎来一年一度的盛大“梅”事——“湖塘好梅 ‘梅’好湖塘”柯桥区第六届湖塘杨梅节。走入山林之中,一颗颗色泽红艳或乳白的杨梅压弯了枝头,像玛瑙一般,让人垂涎欲滴,伴随着一阵清风吹过,浓郁的果香飘满山间,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四溢。
杨梅不仅鲜甜可口,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个夏天,不妨走进湖塘,尝一尝大山之中的美好滋味,看一看富民产业的生动实践。
湖塘风光好。
生产端 致富良果枝头挂
一时风,一时雨,临近梅雨时节,天气变得捉摸不定,山间的空气中浸润水汽。盘龙山庄杨梅园负责人金立汉打开天气预报:接下来5天将连日阴雨。要是放在往年,金立汉一定会寝食难安,但今年,他手握“秘密武器”并不担心。
走进盘龙山庄杨梅园,金立汉的“秘密武器”——智慧大棚出现在眼前。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大片依山而建的白色透明塑料棚,走近端详,这个占地约6亩的棚内整齐排列了130余株杨梅树,一颗颗“鉴湖白”杨梅粒大饱满挂在枝头,“个头”比室外种植的同类品种大了许多,在绿叶掩映中尤为醒目。
“智慧大棚的最大亮点就是可以利用全自动智能化设备进行调控。”金立汉说,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信息,还能一键开启自动化设备,给杨梅树喷药、浇水和施肥。“看天吃饭是杨梅最突出的特征,尤其是成熟期遇到梅雨季,果子遇水发霉易掉落,有了智慧大棚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会搭建杨梅智慧大棚?金立汉坦言,这离不开街道的引导和支持。近年来,湖塘街道将杨梅列为特色鲜果产业大力扶持,一方面开展“引进来”举措,邀请浙江省农科院专家前来授课,在杨梅种植、品种优化等方面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策略,安排梅农前往宁波、金华、台州等地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
杨梅智慧大棚、单体避雨设施、果树矮化栽培……各式各样的新设施、新技术落地湖塘,推动杨梅种植从传统到现代跨越式发展,也培养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以及大批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为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注入新质生产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梅产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要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为产业谋出路,为梅农谋幸福,是我们的使命。”湖塘街道办事处农办主任徐冉天说,街道建立了一套上下联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向上,紧跟上级部门重大决策部署,积极争取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向下,了解梅农生产种植实际情况,将政策方针落到实处。同时,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入贯彻“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要求,全面凝聚“一支队伍”监管合力,全方位护航杨梅产业健康发展。
与仙居、兰溪等地的杨梅相比,湖塘杨梅亩产量较低、品质不一,但“水晶”和“素梅”两大品种的外观及口感却独树一帜。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街道干部与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合作编制出《柯桥区湖塘街道杨梅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全面提升湖塘杨梅品质,整体谋划产业蓝图。“预计到2027年,湖塘杨梅种植规模可达1.8万亩,产值将达4000万元。”徐冉天说。
储运端 “锁”住美味全年红
上午9点40分杨梅被装箱搬上冷链车,9点50分准时发车,25分钟后抵达10余公里外的绍兴富悦温德姆酒店……5月29日,湖塘杨梅顺丰寄递业务首发成功,30篮刚从枝头摘下的杨梅被迅速送上餐桌。
湖塘杨梅肉质细嫩、汁水充沛,广受消费者喜爱,对于梅农来说,这是件喜事,但由于杨梅无外果皮包裹,果肉裸露在外,易受伤、发霉,其保鲜储运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新鲜”是杨梅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今年5月中旬,湖塘街道与绍兴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共同破题,打通快递物流渠道,构建起“定点直发+采梅即发”新模式。“同城业务仅需半日即可送达,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针对江浙沪其他地区,我们也承诺24小时内直达,同时,尽可能加密班次,以进一步缩短时间。”顺丰速运集团浙北区柯南片区业务经理张俊说。
杨梅的“出圈”之路不仅要拼速度,也要拼鲜度。2023年,定山杨梅园负责人陆秋平认识到了这一点,打造起自己的冷库。“我建了两个冷库,平均每个容积约为7立方米,总共可以存放3000公斤左右的杨梅。”陆秋平介绍,定山杨梅园种植杨梅面积50余亩,年产量约2万公斤,过去自己开车配送杨梅,费时费力还容易损坏,如今,自家的冷库加上顺丰寄递,可以同时保证品质与鲜度,他对今年的杨梅季充满信心。
不止于此,街道层面也在谋划一个集个性化与体验性、情景化与趣味性、复合化与舒适性于一体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其中,一层的农副产品展销厅内规划设置了仓储、分拣、冷链、外运等功能区,“链”通梅农们的致富路。
即使有冷库与冷链的双重保障,杨梅上市集中期也不过月余,如何将它从“一月红”的季节性水果,发展为“全年红”的产业,湖塘街道一直在做尝试。牵手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酿造衍生品“杨梅酒”就是关键一招。
酒基选择、品牌设计……这几天,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才能从容应对,杨梅采摘季一开启,就能收购开酿。我们打算选用糟烧白酒做基底,用本地酒配本地杨梅,肯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黄酒国家级评委杨国军说。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子深。”在湖塘,杨梅已不仅是一枚果子。创新打法拉长杨梅销售周期和半径,延伸产业链供应链,让这一口“鲜甜”四季皆可品。
销售端 走出“深闺”效益显
“我们这边的杨梅主要是深红种,现在还没熟透,再过半个月就可以上市了,口感鲜嫩多汁,欢迎大家来品尝。”雨后的杨梅山云雾缭绕不散,“90后”小伙童飞拿着手机穿梭在杨梅树间,卖力地做着现场直播。
童飞是土生土长的湖塘人,2010年退伍后回乡创业,3年前,他参加了柯桥区农校主办的短视频直播培训班,从一名直播门外汉转变成行内“达人”,开始为家乡杨梅做直播推广,目前粉丝数已经破万。“提前开启直播给杨梅销售预热,有助于提升湖塘杨梅的知名度,也是为后续销售打基础。”童飞说。
这是湖塘街道拓宽杨梅销路、提升品牌价值的一个缩影。当下,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湖塘街道主动拥抱电商经济,在杨梅成熟前夕,特举办“伊柯她创”田间课堂短视频制作营销培训,指导梅农开拓网络销售渠道,通过微博、抖音平台开设热门话题,以纪录片、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达成营销预热。在杨梅销售旺季,开设共“妇”梅好助农直播间,鼓励“新农人”开启淘宝、抖音等直播带货,上线各类营销措施,组成多元化销售路径,实现了线上直播、线下引流。
湖塘杨梅是地方文化和农业发展的结晶,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想要真正走出“深闺”,不仅要靠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更要靠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多年来,湖塘街道深入挖掘杨梅品格,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连续举办五届杨梅文化旅游节。
第四届杨梅文化旅游节创新首发“鉴湖白”农产品集体商标,翻开湖塘“三色杨梅”新篇章;第五届杨梅文化旅游节推出青年共创、机车骑行、共富集市等时新活动内容,增添不一样的红色风采……今年,第六届杨梅文化旅游节以“湖塘好梅 ‘梅’好湖塘”为主题,依托街村两级“同心荟”阵地,集合知联会、网联会、新联会以及乡贤力量推介宣传湖塘杨梅,进一步壮大声势。
杨梅虽小,却可以成就巨大的产业空间。随着品牌优势日益凸显,湖塘街道又开始在“杨梅+休闲”“杨梅+研学”“杨梅+康养”上做文章,引导梅农们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业态。同时,集聚杨梅“产业农合联”优势,组建起以街道强村公司为龙头、各村(社)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成员的“醉梅湖塘”党建联建,从而让杨梅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桃源休闲农庄便通过“杨梅+休闲”模式蹚出了自己的特色销路,自5月下旬以来游客不断。“等杨梅采摘开始,就将真正进入高潮阶段。”负责人缪金凤喜滋滋地说。桃源休闲农庄拥有100余亩杨梅树,2019年以来推出乡村旅游,包括采摘、垂钓、烧烤等项目,从“单一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迅速吸引了周边游客的目光,迎来新机遇。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带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少不了产业支撑。湖塘街道依托杨梅这一特色资源,正在努力开发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未来端 “一江两岸”现盛景
“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颔得骊珠。”“溪流曲曲树阴阴,人语烟中觉坞深。把定山僧同一笑,明年强健更相寻。”……南宋诗人陆游多次游历湖塘,写下多篇咏赞杨梅的诗文,不仅盛赞杨梅的诱人口感,也醉心于秀丽如画的湖光山色。
湖塘,作为鉴湖发源地之一,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培育出以杨梅为核心的一大批优质农产品,也酿制出入口醇香馥郁的绍兴黄酒,带动本地居民闯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逐梦共富之路。立足“十四五”规划关键时期,湖塘街道顺势提出全面塑造“一江两岸”新盛景,翻开设计图,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湖塘”画卷跃然而出。
若要问“一江两岸”新盛景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湖塘街道给出的回答是:加速征地拆迁项目清零,推动城镇开发边界向外拓展,实现以“新”换“心”。“5+2”“白+黑”是近期拆迁遗留户攻坚工作专班的常态,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调配骨干力量,成立15个工作组,上门开展思想工作,全方位解决矛盾。截至5月22日,累计攻克拆迁遗留户23户,实现王公溇、鉴湖酒坊、鉴湖南岸头三个区块拆迁遗留户全面清零。
以历史空间为骨,以非遗文化为魂,随着征迁工作稳步迈进,十里湖塘建设如期搬上了日程。针对鉴湖北岸,街道将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策略,率先激活四散各处的文化遗产,更新活化历史建筑,置入文旅新功能,唤醒其生命力;同步构建双街七巷的交通网络体系,在滨水区域打造纯步行体验街区,营造独特的街巷体验和古街记忆;划分文坊、居坊、医坊等湖塘八坊,互动共生,增强游客黏性、增强文化吸引力,实现多元包容的全面复兴。
针对鉴湖南岸,考虑到背靠纺织、印染、黄酒产业发展带,未来将侧重于打造文旅产业展示场与体验消费场所,形成文旅、文创、生活三大功能。根据规划,南岸北部将承接滨水一线文旅功能,中部通过厂房改造发展湖塘文创产业,南部则布置生活配套以服务居住片区。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曾经,这里的农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辈辈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兜兜转转。随着时代的变迁,湖塘用一张图谋规划,一盘棋抓建设,不断重构人与山、人与水的关系,实现了产业结构、村庄风貌、村民生活的美丽蝶变,描绘出一幅共美共富共享的盛世华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