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鲁迅是谁”专题特展在浙江文学馆展出。展览通过百余幅鲁迅后人提供的独家照片、珍藏民国书籍及文学实物展品,溯源鲁迅的人生、文学与思想之路。
鲁迅一生约有136张照片留存至今,其中一张合影拍摄于1926年1月13日,记录了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欢迎新校长易寅村上任的场景。这张大合照是人数最多(约170人)、最为巨幅的。它见证了新旧时代的变迁、进步青年的热情以及革命伴侣的情感萌芽。
作为师大教师的鲁迅
还记得语文课本中的《纪念刘和珍君》吗?
年仅22岁的进步青年刘和珍,为抗议“八国通牒”走上街头,却不幸遇害牺牲,她的老师鲁迅为悼亡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写下振聋发聩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对师生最后一次见面,却奇迹般地定格在1926年1月13日那张喜气洋洋的巨幅合照中。合照第一排左起第6人为时年45岁的鲁迅,第二排左起第36人为刘和珍,第三排左起第31人为许广平。
浙江文学馆担任展览策划兼藏品研究的工作人员伍元之指出,欢迎校长,原本是极平常的事,但当日的欢迎大会却格外隆重,足足来了500余人,如此盛会堪称罕见,鲁迅更是在当日的欢迎词中提到,这是“本校更进于光明的路的开始”。
事实上,本次大会不仅是新校长的欢迎会,也是差点被解散、消失在历史中的学校走向正式复学的“光明之路”的欢庆会。
当时,鲁迅在学校的身份不仅是国文系的代课教师,也是引领学生的进步教师代表。
作为革命导师的鲁迅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前任校长是鲁迅好友许寿裳。1923年,许寿裳聘请鲁迅为兼职教员。
许寿裳离职后,杨荫榆继任。1924年2月,留美归来的杨荫榆由于对中国本土的学生革命情况缺乏了解,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得参加爱国运动,并把学生的爱国行为称为“学风不正”,加以处分,这样的“封建、奴化”教育引起学生及进步教师的强烈不满。1924年至1926年间,以刘和珍、许广平为首的学生自治会组织了一系列爱国运动,鲁迅则是这些年轻革命者的忠实支持者。
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写,他初识刘和珍,正始于此次反抗:“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后来鲁迅真正将这位学生的姓名与实体联系起来,心里却暗自诧异,这样“不为势利所屈”的反抗者大多是“桀骜锋利”的,没想到刘和珍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样貌在这张照片中可见一斑。
巧合的是,《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回忆的与刘和珍最后一次见面,也正是拍摄这张照片之时:“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伍元之指出,在拍摄这张照片两个月后,即同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刘和珍因段祺瑞政府暴力镇压“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中弹,壮烈牺牲。刘和珍温和的微笑被定格在这张热闹的大合照中,而她作为革命者的血与泪,则借由鲁迅的文章,留在无数中国人的记忆里。
与许广平交往中的鲁迅
这年8月,为了躲避战乱时局,深入革命后方,鲁迅正式辞去教育部官职,离京、过沪、赴厦门,就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
另一边,许广平从女师大毕业,赴广东任教,担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
次年,鲁迅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前往广州与许广平团聚,在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两人团聚。
自此,两人的情感得到更多社会关注,而追溯其萌芽,还是发生在这张照片拍摄前后。
当时,鲁迅曾与沈尹默、钱玄同等教授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提到“公论尚在人心,曲直早已显见”等,对此许广平批注道:“鲁迅拟稿,针对杨荫榆的《感言》仗义执言”。鲁迅作为进步教师,支持学生,仗义执言,许广平深受感动,两人才真正在共同的革命运动中产生新的感情。
1926年3月,女师大风潮终于结束,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也在缓慢向前走,鲁迅日记在3月6日这一天记道:“晴。晨寄霁野信。往女师大评议会。上午得凤举信。旧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夜为害马剪去鬃毛。静农、霁野来。培良来。”
伍元之指出,“为害马剪去鬃毛”这句话颇引人注目。害马是《两地书》中鲁迅对许广平的称呼,这一昵称正是由杨荫榆称许广平在女师大学潮中是“害群之马”而来,由此有学者认为,这一天为两人定情的日子。
其后,国民革命愈演愈烈,1927年10月,两人到上海,与亲友团聚,开启了鲁迅以笔为生的书斋新生活。
鲁迅长孙周令飞在此次展览序言中说,通过“鲁迅是谁”展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成就和艺术贡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