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刚刚开完九年级中考模拟考分析会,四川省乐山市峨边民族中学副校长葛孝海的心情很好:“学生的成绩很不错,关键得益于老师抓得紧,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的比比皆是,我很感动……”
峨边民族中学曾经是一所生源流失严重的薄弱学校,然而,近两年来,该校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23年峨边民族中学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较上一年增长64%;8名学生从校外、县外转入……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小凉山里的中学来了浙江“外援”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小凉山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过去教育是发展“洼地”。“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乐山、成都就读,当地生源流失严重。”绍兴援川干部,峨边县委常委、副县长宣晓冬回忆。
2021年,绍兴、乐山开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绍兴援川工作组立足“乐山所需,绍兴所有”,积极对接,将一批批专业人才送往乐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8月,诸暨海亮教育集团与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海亮教育选派专家型校长2名、副校长4名,全职入驻峨边民族中学和沙坪小学,全面托管这两所在当地排名靠后的薄弱学校。
蒋莲清就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2022年秋季新学期,他从诸暨出发,赴任峨边民族中学校长。
初到学校,他的心凉了半截:校园依山傍水而建,原本环境优美,但如今落叶满地,卫生脏乱差;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欠缺,课堂纪律涣散;老师们无心教学,不少老师迟到早退……
蒋莲清曾在全国多地学校担任过校长,创造过一个个办学上的“奇迹”,但在深入了解学校现状后,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感到了改变的艰难和棘手。
而学校的师生们看着这位远道而来、温文尔雅的校长,也充满了好奇、怀疑、期待,来自浙江的“外援”能带领这所学校走向新生吗?
校长的雷霆手段
1993年之前,峨边民族中学也是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但在近年来“县中”教育普遍塌陷的背景下,峨边民族中学也出现了“坍塌”的现象:优生严重流失,优秀教师纷纷逃离,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百姓对当地学校信心缺失……
面对这样的现实,老师们付出没有回报,“把心气磨完了,看不到希望,索性躺平”,在该校工作多年的副校长葛孝海介绍,不少老师到点上课,准点下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蒋校长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指挥不动人。
为了省事,有老师把一周的课安排在一天上完。学校重新排课,安排8:30上课,有老师说:“不行,我要做饭。”安排周五下午上课,又有教师提出:“不行,我要回乐山。”
一名校工,也给蒋莲清来了个“下马威”——经常擅离职守,但因为是老职工,校方也一直对他睁只眼闭只眼。蒋莲清对其警告3次后,其依然我行我素。
怎么办?“坚决开除!”这名温和的校长向峨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打了报告,坚定地亮明态度。
教育局也予以支持,赋予托管团队人事任免权。
校工最终被开除,此事在校园引起震动,对其他迟到早退、不服从管理的教职员工形成了震慑。
对不正之风,他很强势。
有老师不服从管理,在工作群公开怼他,他直接踢出群:“事先已经定下群规,群里只能布置工作,有想法可私信我沟通,规矩定下就要遵守。”
要聚人心,需要雷霆手段,还要有“菩萨心肠”。蒋莲清带领管理团队,制订了《行政干部津贴制度》《班级管理奖励方案》等规章制度,引入竞争和奖励制度,让老师们既有甜头又有奔头,干多干少不一样,老师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改变开始慢慢发生。
这个鞠躬把老师们震住了
通过管理教职工队伍,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渐恢复,蒋莲清带领管理团队开始着手实施他的教育实践。作为校长,这种教育实践既是对学生的,也是针对老师的。
“没有别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地做,手把手地教,用时间泡出来。”他说。
对学生的教育先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开始,比如见到老师如何问好,如何坐立行走、待人接物,等等。为了让好习惯能入耳入心,蒋莲清带领团队,写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校规,如《养成十二条好习惯》《校园十三条》《“不”字歌》等。
除了让学生熟背校训校规,他还每天在大操场上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

副校长葛孝海至今记得,去年教师节,蒋校长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向全体教师鞠躬行礼,并大声感谢老师的付出。
“老师们都深受触动。”葛孝海感慨地说,一方面,它激起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职业崇高感;另一方面,蒋校长以他的亲身示范启发了老师们对教育方法的思考,“以前我们也说要尊重老师,但说得多,做得少。”他为蒋校长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教育理念所折服。
对教师的引领也是一样。每周教师例会上,蒋莲清都会“道”“术”结合,既掰开揉碎了讲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又结合实例,细细指导教师如何做课堂管理,如何开班会。
对教师的点滴进步,他及时表扬,予以鼓励、肯定,让老师们感到自己的付出被尊重、被认可。
“日久见人心,蒋校长的工作态度、理念、作风,大家都很佩服。”葛孝海说,润物细无声,老师们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落后生”开始逆袭
被唤醒了的老师们开始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老师们开始真正把教育当成事业,把学生放在心上,不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千方百计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辅导作业。大家主动担当,互相比拼,看谁的班级带得好,学生进步快。
学生也被唤醒了。“就餐时同学们自觉排队,吃完饭桌面收拾得很干净。”这是八年级学生耳克军英眼中的峨边民族中学学生的形象,这让他对这所学校刮目相看,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生们的付出很快就有了回报:2023年峨边民族中学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较上一年增长64%,学校从排名倒数一跃而为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全县“双第一”。
昔日的“破学校”一下子成了明星学校,8名学生从校外、县外转入,耳克军英就是从他校转来的学生之一。此时距离蒋莲清的团队入驻峨边仅一年时间。
在今年中考前夕的模拟考中,学生们照样成绩骄人,这让葛孝海对接下来的考试充满信心。
学校的巨变也在当地引发了鲶鱼效应,当地许多中小学的校长坐不住了,峨边县街小学校长童仕林表示,为了未来能有更多彝家娃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自己也得更加努力才行。
海亮与峨边的合作还有一年就到期,当地教育部门正在酝酿,希望成立一个教育集团,让蒋莲清和他的团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更多的学校,以整体提升当地教育的水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
管理的力量
一所薄弱学校如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蜕变?关键是管理的力量。制度、管理、文化是管理的三大基石,制度是基础,明确行为准则;管理是桥梁,通过主管人员的实施使制度得以落实;文化是动力,在团队中发挥着无形的引领作用。梳理蒋莲清校长和他的团队的治校之策,会清晰地看到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上任伊始,他建章立制,给老师、学生立规矩、明方向;日常管理中,他雷厉风行,坚决对恶劣行为说不,同时又不乏对老师生活上的关心,使管理有硬度有温度;文化上,他率先垂范,敬业爱岗,从细节处树立尊师重教的氛围,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激起学生的自尊自爱意识。这些听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因为蒋莲清的用心,让“三大基石”都落到了实处,最后形成合力,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力量。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钟宏娇 编辑:姜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