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情日记”二十载 一曲茶乡“光明颂”

2024-06-11 14:25

来源:

通过无人机等智能巡检,守护茶园茶香四溢

当春风拂过浙东山谷,吹绿山间田园,春光美景铺开画卷,嵊州地处曹娥江上游,北纬30°从这里穿过,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嵊州调研考察,提出“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在传承中丰富、在发展中完善,这一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民情日记”,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金字招牌。

2024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报道,嵊州供电部门延续书写20多年的“民情日记”,扑下身子,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等方式逐项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里,一本跨越二十余载的电力“民情日记”,记录着电力人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茶乡二十年的发展。

改造升级

“小日记”推进电网“大建设”

“栗树坪村目前93户农户所拥有的135台茶机,有半数是今年新增购的。今年茶机一开动,村里去年已增过容的变压器立即过载,连日光灯都跳不起来。这个情况要马上解决掉……”2007年2月20日,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长乐供电所台区经理刘开超在入村走访时发现该村制茶户大量购置电炒茶机,导致村里变压器在炒茶高峰时段严重过载,遂把问题记入“民情日记”本。

2004年前后,一种以电为动力的新型炒茶机投入市场,不仅减小了茶农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在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下,嵊州市广大农村掀起了购买、使用电热炒茶机热潮,有的产茶村已是“一户一机”甚至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嵊州全市茶区装机功率近20万千瓦,并且仍呈上涨趋势。

由于产茶区春茶用电呈现时段性强、高峰同时率高等特点,负荷突增突减现象严重。因此新型炒茶机的迅速大量应用,其骤增的用电负荷容易使产茶区所在的农综变、低压线路、接户线及进户线产生时段性满载或过载,引起农村电网频频跳闸,严重影响电网安全。那时,春茶用电成了嵊州市比迎峰度夏更为凶猛的又一个用电高峰。

随着茶季的到来,面对着“一天一价”的春季名茶,有茶机却苦于没炒茶之电,线路过载断线、烧电表等险象频生,当时嵊州全市18万茶农无不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

针对嵊州市茶机增多、部分变压器严重过载的实际情况,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积极以“民情日记”为载体,主动进村入户,对各产茶村的用电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深入了解茶农用电需求,持续加大茶区电网升级改造力度。据记录,仅2004年到2007年期间,嵊州市供电公司对产茶区电网改造投入就近1亿元,对产茶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变压器增容及线路改造工程。仅2007年,就累计新装或增容农村综合变压器58台,在春茶生产旺季前完成61个村级农综变的施工改造,全力解决全市茶农的“燃眉之急”。

“栗树坪村2006年农综变由80千伏安增容至200千伏安,电还是不够用,2007年又新增了一个变压器容量为200千伏安的台区,电压总算稳了。可明年怎么办?”电力员工刘开超“民情日记”中,同时记录了他的工作和担忧。

创新模式

“小日记”护航制茶“集聚区”

“今天碰到老郑,聊起来今年村里的茶叶集聚区马上又要开炒了,明天得把那边的线路好好再去检查一下,这可是关系乡亲们一年生计的大事。”2014年3月15日,嵊州市贵门乡玠溪村电力台区经理郑金忠在“民情日记”本上记录下了这件事。

“老郑”名叫郑荣才,是嵊州市贵门乡玠溪龙井茶专业合作社社长。2010年,和嵊州市其它产茶区一样,玠溪村573户农户有各种各样的制茶机500多台,茶叶产业也面临着“茶机户户有,质量各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制茶用电高峰,已经增容过两次,容量从原来的80千伏安扩容至1200千伏安的玠溪村,白天采茶,到晚上500多台茶机一起集中使用时,接户线烧掉便成了常事。周边几个自然村的茶农,更是只能“望机兴叹”,捧着采下的青叶发愁。制茶虽已实现由“人”到“机器”的提档升级,但由于春茶用电的“瓶颈”,玠溪村茶农却依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致富路”。

于是,老郑和村里商量,在2010年成立了玠溪龙井茶专业合作社,并租用原弃用村校的一排房子,把合作社中9户茶农的20台全自动杀青机、6台自动炒茶机及7台煇锅机集中起来,建成制茶集聚区,由老郑负责管理。供电所也立马跟进,为制茶集聚区放了专线,安装了一台40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解决了用电问题,并在每年茶季来临前主动上门服务,检查线路和配电设施。

“由于电力充足,加上管理生产模式和炒茶技术上的优势,集聚区炒制的茶叶,平均每斤能卖250元以上,价格是茶农自己炒制的一倍;由于专营制茶,一台茶机的产量更是普通茶农的10倍,每年茶季总产茶量达6000斤。”

顺利运作4年后,2014年的玠溪村茶叶生产已逐渐形成产业化模式,集聚区悄悄改变了当地茶农的生活,并带领茶农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致富路”。

茶叶加工集聚区,是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针对产茶区多地处偏远山区和供电线路末端,春茶用电时段性强、与生活用电晚高峰重叠等特点,为春茶用电开出的一帖实用“良方”,也是电力”民情日记“又一具体实践。自2006年4月,第一个茶叶加工集聚区在“民情日记”发源地——雅璜乡长坑村建成投用后,受到茶农的普遍欢迎,并在嵊州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建设茶叶加工集聚区,形成一个个用电负荷集聚点,有效节约了农村生产资源,降低了茶农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经济效益。

“制茶集聚区多了的话,电力、设备、茶叶、人力和技术资源都能做到利用最大化,嵊州山区的茶农当然再也不用担心春茶用电难了!”郑金忠在“民情日记”中如此记录。

新质赋能

“小日记”服务产业“新蝶变”

“嵊州市博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民情微群中提出,因扩大生产,需要变压器增容,但希望可以尽量减少停电时间,不影响厂内生产,经研究,准备以不停电作业的形式安排增容。”这是2024年3月22日,春茶生产前夕,在崇仁供电所台区经理吴善元的“民情日记”本中记录的一件事。

“茶叶籽”已变“钱袋子”。近年来,嵊州市立足茶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以打造“前岗辉白”“越乡龙井”等特色品牌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具有嵊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目前,嵊州市现有茶园面积21万亩,年产茶叶2万多吨,产值8.7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25亿元,从业茶农茶商20万人,涉及制茶村592个,精制茶厂30多家,家庭作坊星罗棋布,共有电热炒茶机4万多台,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和全国最大的珠茶生产、加工、出口集散中心,青青茶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博凡生态农业所在的崇仁镇茶亭岗村,就是嵊州市名茶专业村,建有省级良种名茶基地,这里的名茶“桂岩雾尖”创造了“一亩茶,万元钱”的高效模式。茶亭岗村沿路两旁,家家户户都摆放了十多台茶叶加工设备。

2015年以来,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积极落实政府惠民利民政策,委托嵊州市光宇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方,将村中全部主要电力线路更换为集束绝缘导线。如今,科学合理的变压器容量已让茶农生产用电没有后顾之忧。

2022年起,嵊州市博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引进了一套自动炒茶生产线,实现“机器换人”,只需一个工人就能管10多台炒茶机,生产线全部采用电脑智能控制,哪台炒茶机要加青叶了,加料器会自动加,茶叶炒好了,炒茶机会把干茶输送出来,每天能炒出200多斤干茶,增产成效明显。

春茶生产日新月异,电力“民情日记”与时俱进。当前,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通过建立民情微群等方式,主动了解掌握茶企、茶农用电需求,构建问题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理机制,同步安排台区经理主动上门,网格化进行“一对一”服务,帮助用户及时消除用电安全隐患。针对需要增容扩产的茶企,供电企业坚持效率效益、精准投资的理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电力配套改造,从电力路径选择、电源布局、计量装置设置以及材料、设备选型等各方面统筹安排,将台区低压线路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整治工程相结合,促进台区降损增益,在施工时积极采用不停电作业等新方式,努力实现用电零感知,全力当好用电服务的“电参谋”。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漫步今日之嵊州,一草一木间飘出的是生态绿茶香,一山一水间蹚出的是百姓幸福路。从纸质“民情日记”到线上“民情日记”,电力“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在形态、领域、内涵等方面不断拓展和丰富,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在清洁电、可靠电、智慧电的有力加持下,深山茶园里的一芽一叶变成缕缕茶香,随着光明大道的延展,飘进千家万户。

通讯员 王桥 卢枫枫 本版统筹 张亮宗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