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发展,良种为先。中国人历来爱吃鸭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餐桌上的肉鸭品种,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能不能培育出自己的本土新品种,满足优质肉鸭的市场需要,是国内畜牧家禽产业在埋头探索的路。
作为一名“鸭博士”,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学涛博士,十年如一日在水禽生产、育种一线,长期坚守位于农村的水禽养殖基地,致力于水禽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
“国绍1号”如何来
育种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黄学涛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诸暨一个偏僻的乡村,加入到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一待就是十多年。
在这十多年时间里,他和团队一起花了10年时间,培育出国家级新品种“国绍1号”性能提升—青壳高产节粮型蛋鸭配套系。绍兴鸭“国绍1号”蛋鸭,不仅青壳率高,而且一只鸭比普通的绍兴鸭能多生20个蛋。这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三元杂交蛋鸭配套系,此配套系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温下的种鸭场气味并不好闻,刚走进场区,扑面而来的臭味令人阵阵作呕,相比别人的狼狈,黄学涛却一直处于“免疫”状态,用他的话说,这种味道哪怕戴上口罩都无法避免,所以只有习惯才是真正的免疫法。
“参观通道在最上面,这里的气味远比不上内场浓,马上就到育种期了,到时候我们的科研人员需要长时间进内场工作,那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黄学涛笑着说,育种场里因为存在大量鸭子的排泄物,经过发酵就会形成氨气,科研人员需要在里面工作2个月,每天待上十多个小时,两个月后,人人都能“美白”不少。
培育一个新的水禽品种,需要科研人员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黄学涛和团队的工作就是每天记录鸭子开始产蛋的年龄、产蛋量,测量鸭蛋大小、重量,为绍兴鸭的优良育种积累大量的一手资料,建立谱系资料。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吃住都在种鸭场,几乎每个春节都是在鸭场度过。
“养鸭子”也是“挑剔活”
剔除新品种培育的时间,一只鸭子,从育种成功到养殖,再到老百姓的餐桌,需要2年多的时间。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金字塔,那么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在金字塔的尖端。”黄学涛指着种鸭场里的4万多只鸭子说,这些就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保障,它们或者它们的后代会被送往全国各地,但这之前会面临科研人员的各种“挑剔”。
比如为了适应南方市场偏爱体型较小的优质肉鸭,黄学涛主持建立了“国绍Ⅱ号”优质白羽肉鸭配套系,培育出的肉鸭体型适中、肉质优、白羽,特别适合南方加工市场的需求。 培育出这样的肉鸭,并不是饲料喂养控制就能解决,更需要解决“基因”问题,所以就需要进行不断筛选,从中挑选出最优质的种鸭进行培育,培育过程中有不符合的现象,还要进行淘汰处理。“为何十多年才能培育一个新品种,主要就是这里面的筛选过程非常繁杂,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记录和谱系积累。”黄学涛说。
蛋黄大小是鸭蛋品质的重要指标,蛋黄大,市场优势明显。近几年,黄学涛和团队着重开始“国绍Ⅲ号”咸蛋专用型蛋鸭配套系选育,采用蛋黄比例大小无损检测技术,建立大蛋黄蛋鸭选育技术,选育大蛋黄比例、高产、青壳的咸蛋专用蛋鸭新品系,目前,蛋黄比例已经提高5%以上。
说起这项筛选技术,黄学涛显得十分自豪:“我们通过仪器来测定母鸭体内的是青壳蛋还是白壳蛋,也就是给鸭子做ct检查,在谱系逐渐完善、技术成熟后,基本就能很轻松进行筛选了。”
鸭子过上数字化生活
“过去我们不管是饲养鸭子,还是培育记录工作,基本都是靠人工,但前两年改进了技术,养鸭子也已经用行数字化手段了。”黄学涛用手机上的视频展示了这项数字化鸭舍自动化信息采集系统,只见饲料能够通过料仓和管道自动送到料桶,料桶定时放料,称重后上传到管理平台;鸭子产蛋以后,滚到旁边的移动秤,鸭蛋重量也自动上传,这样,就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料蛋比。
此系统能精准测算每只鸭子的喂料和产蛋情况,而且在公司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各个鸭舍的饲料消耗、用水、用电、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实时展现,整个鸭场的生产运营情况一目了然。
“鸭子过上数字化生活后,人工进入场内干预少了。”黄学涛说,有了养鸭全程的数据实时采集汇总,他们就能更加精确地找出最优秀的基因、最好的绍兴鸭,培育更好的品种。
个人名片
黄学涛:1984年出生,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绍兴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浙江省劳动模范、绍兴市劳动模范。他长期从事水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一直工作在育种第一线,先后培育了很多优秀的水禽新品种,加快了水禽现代种业的发展。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