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女性魅力
伊沙贝
《玫瑰的故事》正在CCTV-8黄金档热播,这是一部改编自作家亦舒同名长篇小说的电视剧。
近年来,亦舒小说备受影视改编钟爱,《承欢记》《她比烟花寂寞》《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等作品不断影视化改编。据说“亦舒女郎”的独立女性精神与当代女性的追求相应,只是每次影视剧的“爆改”总让亦舒粉丝意难平。
在亦舒的原著小说《玫瑰的故事》中,女主玫瑰没有事业,改编成电视剧后,玫瑰加了事业线,有爱情、有事业、有婚姻,可以说玫瑰故事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诗。这样的改编已经完全不是上世纪香江的黄玫瑰了,大概只是在上海某写字楼里谋生的安迪或者唐晶之类职场精英。
1946年出生的亦舒,曾在香港《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记者和编辑。后赴英国留学,任职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7年后辞职。现为全职作家。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小说风靡一时,深刻影响了一代女性读者的婚恋观念、生活方式甚至包括时尚理念。“亦舒女郎”提供了不一样的婚恋观,给很多女性带来“启蒙”。无论是敢爱敢恨的传奇人生,还是别具一格的女性叙事。
亦舒笔下的女主,着白衬衫配卡其裤,姿态高傲,拼杀于红尘,她们智慧理性,也因这份飒,亦舒被粉丝尊称一声“师太”,且大赞亦舒文风:亦秀亦豪,哀而不怨。
亦舒却说:我崇拜鲁迅,崇拜张爱玲,崇拜曹雪芹……根据亦舒的回忆,对鲁迅的认识源自十二三岁,她看到书上,一个学生问鲁迅:“作为一个现代中国青年,应该争取什么?”鲁迅回答:“先争取言论自由。”亦舒被这一句话深深折服,后来,她到处寻找鲁迅著作,深更半夜读鲁迅为常事,十六七岁便通读鲁迅全集。在鲁迅的著作中,她感触最深的是小说《伤逝》,喜欢到借小说中的男女主角“涓生”与“子君”之名,作为自己小说《我的前半生》的男女主的名字。
亦舒还有张爱玲情结,她把《玫瑰的故事》的女主角命名为“玫瑰”,令人觉得是在向张爱玲致敬。毕竟张爱玲的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讲明白了这么一件事情:爱情都是一种玫瑰,只是哪一种的区别。
亦舒的小说《玫瑰的故事》,首次出版于1981年,后多次再版。小说讲述了黄玫瑰一生的爱情故事。3位与之命运纠缠的男人,奏出绚烂又迷离的玫瑰一生。黄玫瑰,一个有着倾城容颜的女子。见过她的男人都为之颠倒,见过她的男人都再无爱人之心,在经历了庄国栋、溥家明、罗德庆三个男人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玫瑰认定与她白头偕老的伴侣是罗德庆爵士。作者通过塑造玫瑰这一形象否定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观念,强调女性在爱情中应有精神空间,并且独立自主和满足自我。
亦舒的哥哥作家倪匡曾说,《玫瑰的故事》是一部“情爱宝鉴”,全书所写的,全是各种各样男女的情爱,描写各种不同性格的男女,对情爱的处理态度。
对于一名普通读者来说,读小说,读《玫瑰的故事》,总感觉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有点欠缺。 玫瑰,一个完美的女人,作者竟然没有用较多的笔墨来讲述她的成长过程, 令人难以信服。比如年轻的玫瑰,还是个美丽却没有灵魂的女人,30岁的她,无非是经历了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收获了三张文凭,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如此这般就成就了风情万种的有灵魂的玫瑰?
《玫瑰的故事》里人物很多,个个都是有筋骨的,却又单薄,特别是男性,除了玫瑰的女儿男友方协文这个大老粗,和黄振华这唯一不与玫瑰产生爱情的男人,其余的男人们,没有特色,似乎互换名字也无妨。
亦舒的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冷眼旁观的态度,冷静克制,好在让人心里觉得安慰的地方也不少。 比如小说中的“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的属于你,也不必惋惜。”“既然得到过,已值得庆幸了,有些人一辈子也未曾经历过呢。”
书中最后写到“每个人都如一本书,都有可观之处,只是有些封面设计得太差,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亦舒的文字永远这么辛辣。
(作者系绍兴读者)
一景一物的乡愁记忆
许学刚
我在20世纪70年代涉足诗坛,也陆续发表了一些诗作。在退休前出了一本名为《岁月心印》的诗集。当时我感到已经跟不上现代诗的节奏了,退休后就改学写近体诗。我切身体会到无论现代诗还是近体诗都得具备诗的质地。评价诗的优劣有几点是相同的,主要是:诗要有意境,即内在的诗性意蕴;必须具备诗的思维特征即灵感思维;诗要展开想象,就是需要形象思维或理性哲思。从这三个角度切入,谈何海玲的诗,觉得这本《家在沃洲山上》的诗集确实很有质感,诗性隽永。
意境,也曰境界。诚如王国维所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家在沃洲山上,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所写的一景一物,充满乡愁记忆。她写茶园,写梅林,写家山,写诗路,乃至写月色,写云彩……写的都是融进诗人情感的真景物。诗集的题材相对集中,这种人生体验别人较难企及。作者在诗意地栖居,她等一缕春风,让思念泛滥成灾,她等一场嫩黄的花事,与一壶青蛙对话;她看到所有的稻穗幸福而饱满;她与立秋的玫瑰一起,设想着秋天的意愿;又在冬至的田野,煮时光的佳酿……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跳跃的文字,丰满的形象乃至色彩、音调都融入了真感情。在《小满夜话》里:这样灯火可亲的夜晚/适合和花儿草儿相看两不厌/如果,听见了自己的呼吸/也一定可以听懂花的言语/深浅不一的绣球花团里/每一朵都参与了这场小满夜话。又如,“在银星村/轻易地打开一扇窗,就打开了一湖烟雨。”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这暖心的细腻;没有情怀,也容不下这八方美景,绿水青山。这种意境足以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情感上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灵感思维是指诗人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是能写出人之所见但不能言的灵性,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长期的积累。如《初夏陪你走在乡间》,“时间很慢,很暖,/你满头的银发,让世界突然年轻了许多,”人与物比照,似乎突然爆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金句。以朝气蓬勃的万物反衬人生的短暂,此即为灵感。“风在梳理枫树的枝叶/轻轻梳理夜色中每一缕悄然长出的情绪”,此刻作者让诗神拥有自己。又如《西白山的星云》:“透明的玻璃上有云的影子,草的底色/由卸脱所有负荷的轻盈如飞”,如果没有经过玻璃栈道的经历,细心体味,是无论如何写不出这么美的诗句的。
至于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形象思维或理性哲思,那是何海玲诗集最基本也是最成功的特色。“煮一壶精致的小时光/从茶叶体内打开了/生活的全部风情”,这就是形象思维。“就这样逆流而上吧,撑一支盛唐的长篙/没有一丝杂念/弹琴,长啸/与淡紫色的芦花一起在风中曼舞”,(《茅洋江抒怀》)。逆向的想象,意味悠长。《生命的驿站》从穿村而过的溪水展开铺排,写出了新昌历史文化的悠远。而《读懂一座山》更展开了丰富联想,结句“或许读懂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是一辈子的修行,而你而我这一路从未停止”,理性哲思显而易见。
总之,这本诗集的许多诗从各个侧面描绘了唐诗之路上许多鲜明的感性形象。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直觉的,通感的……好像在指引读者去感受他的感受,使你也会想到一些什么。其实这也是一部推荐新昌文化之旅的好书,使你会产生到此一游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算不虚此行了。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原副校长)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