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保护老街古韵留住城市记忆1

2024-06-09 19:51

来源: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老墙、青砖、飘檐、瓦当、椽梁……漫步在文化底蕴浓厚的老街,品味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聆听光阴的故事,邂逅历史的变迁。

我国遍布着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风格各异、仪态万千。历经岁月雕琢的寻常巷陌、古建民居几经保护性修缮,如今重现芳华。新业态滋养下,老街上古典韵味与时尚创意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

修复古建要坚持一个“真”字

来到南京老城区小西湖街区堆草巷33号,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映入眼帘,隔着镂空花墙和篱笆,院内花草繁茂。70多岁的老街坊刘光纪闲坐院中,与来往驻足的游客聊着“城南旧事”。

“自从将我们家院子修缮成共享景观后,邻居常来家做客,游客到此歇脚,老街区的烟火气更旺了。”刘光纪笑着说,小小“共享院”一年能吸引十几万游客“打卡”。

小西湖街区是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曾因房屋年久失修、房外空地私搭乱建拥挤杂乱,居民生活不便。2015年,小西湖街区启动修缮,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

“老房修缮时,设计师按我们的要求改建了露台,还保留了我小时候种下的枇杷树。”居民许庆深感欣慰。

经过修缮,民生改善与历史传承相得益彰。2022年,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近年来,各地下“绣花”功夫,对街巷的基础设施进行保护性修缮、对闲置的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既留住街巷肌理,又让老街在时光流淌中芳华依旧。

走在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的古街巷陌,不经意间一抬头,就能看见屋檐下整齐排列着造型精美的“滴水兽”,这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的排水孔。

“修复‘滴水兽’,莫不以‘传神’为要。”参与泉州古城修复工作的杨建宗经常伏案或趴在墙上“绣花”一整天。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鸟”停在飞檐,“花”开在屋脊,“龙”盘于梁柱,诸多镶嵌于骑楼墙上的“滴水兽”又获新生。

不同于中山路的“上妆”,北京崇雍大街选择“卸妆”。

“以前修缮直接将水泥糊在墙面上,或刷一层灰色涂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建筑专业负责人孙书同与团队选择在设计上“做减法”,拆除过去整治的“一层皮”,恢复建筑风貌多样性。

雍和宫大街修缮亮相后,不少居民点赞称:“这才有北京味儿!”

城市更新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时代新课题。

“老街古建的修复要坚持一个‘真’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说,用“绣花”功夫,保护古建筑、古民居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和环境,让每个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