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柯桥区柯岩街道州山小学农场里的黄豆丰收了,一部分豆子已经作为种子在今年春天种下,可剩下的黄豆怎么吃?前不久,学校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场小调查,92%的同学建议把黄豆做成豆腐,可黄豆是怎么变成豆腐的呢?于是,一场有趣的“探秘豆腐”项目化学习活动就此展开——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探秘的第一步是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学习中国豆腐制作的历史以及原理。
有了一定的知识支撑,同学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使用不同的点卤(lǔ)材料制作起了豆腐。同学们将浸泡了一晚的黄豆用破壁机粉碎;用过滤袋或纱布过滤豆渣保留浆水;将浆水煮沸后再煮5~10分钟,直至浓稠;接着使用温度计,严格按照不同料剂所需的温度进行点卤,如,加石膏的浆水温度为80℃,加卤水的浆水温度为90℃,加内脂的浆水温度为85℃,再等待几分钟,让豆浆凝固成豆腐脑状;再将豆腐脑倒入铺有纱布的模具中包起来,压上重物挤出水分,豆腐就制作完成啦。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做出豆腐的那一刻,同学们兴奋极了。大家按捺住想要一饱口福的心情,认真观察和区分了卤水豆腐、石膏豆腐、内酯豆腐的不同。“我们发现卤水老豆腐质地较硬,表面相对粗糙些,石膏豆腐则软硬适中,内脂豆腐质地最软最细腻。”六(2)班学生邱韵文说。
为何不同的点卤材料会导致豆腐质地不同?经过探索,同学们找到了原因:三种点卤材料的溶解度不一样,导致浆水的凝固速度也不一样,从而影响了豆腐质地,而其中用卤水点卤是凝固速度最快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寓意做事不要着急。那为什么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呢?同学们通过观察和体验,解开了谜底:豆腐中含有孔隙,煮的过程中会在孔隙中存有大量的汤水,马上吃容易烫嘴。
学习了关于豆腐制作的知识后,同学们还进行了延伸实践,如学生詹钰垚利用胶体聚沉原理制作了果冻;学生吴林焌则利用火龙果制作出了“彩色豆腐”。
(记者 王丽红 文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