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交流会在浙东运河博物馆举行,来自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专家济济一堂,围绕“让文物活起来 赋彩美好生活”主题开展交流。
一条大运河,通南北、连古今、向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是个综合性工程。越城围绕浙东运河(越城段)发布项目规划,产业、生态、文旅等领域齐头并进。那么,周边城市正在做什么?其他领域又有什么进展?
中国水利博物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京杭运河综合保护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壮游人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相关代表先后作了专题报告,内容涵盖水利研究、考古保护、研学游开发等领域。其中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他山之石”是本次交流会的重头戏。
“听了报告后,我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基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全景式地学习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生动实践。”东浦街道的一位干部表示,杭州、宁波等地部分优秀案例都很值得借鉴。
“半自人工半天成是运河水网的特色,层层嵌套是运河水网的显著特征,工程与节点是水网织成的关键。”中国水利博物馆研究员张裕童提出,浙东运河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它根植于地理地貌、水文气象和生活生产方式,具备综合性功能。它不但是航运通道,还有灌溉、调蓄等作用。2021年,依托运河水网,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破解了浙东地区缺水难题,重构了区域经济发展水脉。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相关人员曹岚介绍了杭州的创新举措,包括在三维数字化建档基础上,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根据情况不同,对保护区域进行细化,除遗产区、缓冲区以外,还划定了环境控制区、环境控制界面等,相关区域有对应的建筑控高、生态保护等要求。同时,她还提到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文化挖掘不足、协调统筹不够等。
“要让这些沉睡的历史遗迹重新焕发生机,让它们成为教育后代、启迪思想、激发创新的不竭源泉。要将文物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气息。”浙东运河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