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毕业季,大学生眼中的绍兴风景

2024-06-07 17:26

来源:

从小熟悉的家乡,一进入自己的镜头顿时出现“别样风情”,通过一番梳理,更似展开了一轴时代变迁的画卷;人们视若无睹的拆迁场景,因为有了“记录”,突然变得意味深长,注入独特思考后,更是展现了一层层内涵……初夏的风越里艺术街区,一场名为“日光之夏”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首届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

这些毕业作品大多以纪录片海报的形式出现,其中不少主题跟绍兴有关,他们以大学生的视角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和个体的成长。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毕业生“深呼吸”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思考与探索。

打开马鞍海涂“变迁记”

纪录片《变化中的马鞍海涂》创作者、越秀外国语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傅逸秋,是在马鞍海涂附近长大的绍兴人,他想通过自己的镜头,记录这一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变迁,展现这片土地和当地居民所经历的剧烈变化。

《变化中的马鞍海涂》海报。(记者 王珏 摄)

马鞍海涂位于绍兴市东南部,濒临杭州湾,是一片由古代海水退却而形成的滩涂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通过围垦,这些滩涂被转变为可耕作的农田,成为绍兴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从自然景观到人文聚落的演变,也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和风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马鞍海涂地区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集农业、渔业和人居为一体的繁荣社区。

“我的目标不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寻找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新路径。”傅逸秋说,绍兴马鞍海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这片曾经被稻田覆盖、水渠纵横的土地开始为新兴的工业园区和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让路。都市化与工业化不仅重塑了马鞍海涂的物理面貌,也深刻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他希望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能为观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母“青”瓷》背后的“启示录”

《母“青”瓷》海报。

在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青瓷因此被誉为“母青瓷”。

越窑位于古越国,今绍兴境内,隋朝、唐朝时绍兴地区又名为“越州”,因此得名“越窑”。晚唐、五代时期最上品的千峰翠色青瓷专门作为贡品,专供皇室,并被称为“秘色瓷”。从东汉一直到北宋前期,越窑青瓷达到了鼎盛,随后衰落,在现代匠人的努力下,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幽而复明。

母“青”瓷的新烧制工具。

属于绍兴的越窑青瓷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不被人熟知。毕业生沈亿扬想通过拍摄纪录片的方式,为观众做一些关于越窑青瓷的知识科普。

这部时长10分钟的《母“青”瓷》纪录片,通过对话越窑青瓷匠人的方式,让观众感受越窑青瓷的独特魅力,了解越窑青瓷在当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在实际拍摄越窑青瓷制作工艺过程中,沈亿扬亲身感受到了越窑青瓷的文化、艺术和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出对越窑青瓷的探索欲望。

废墟之中的“人文墙”

毕业生王帅的图片创作《往日重现》,将相机镜头聚焦到了绍兴的“另类”角落——废墟,并用更易于保存的蓝晒法来呈现他的毕业作品。

坐在废墟上垂钓。

他认为,废墟拥有许多特有元素,比如无序堆放的砖瓦、破损的墙体、遗弃的物品、杂乱的环境等等,通过人与这些元素的互动,或许会有别样的效果。他前后四次实地勘景,最终确定拍摄地为越城区城南街道的赏家村和凤凰村,因为当时这两个村子的拆迁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在毕业前三个月的3月中旬,两个村的拆迁工作已进行了大半,因此他不得不加快了拍摄进度,完成了一次次的纪实摄影。

在待拆的墙壁上抒怀。

因拆迁而显得破败空旷的环境中,他的镜头捕捉到了一些人文“景观”,比如一位正在空荡荡的房子墙上,用毛笔书写着“低头思故乡”的村民。王帅很有感触,“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的村庄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废墟也是暂时的景象,不会留存太久,只有影像或许可以帮助人们最大化保留那些记忆中的细节。”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