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浓情端午 手作传承”之端午里的仪式感,凝结于心的手作传承

2024-06-07 17:21

来源:

粽香气萦绕的端午节,有着许多节日传统与民俗文化。无论是脚踩大地的非遗传承人,还是乡村公益发起人,都通过手作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传统节日中那份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非遗传承人刘毅:

教做竹编香囊

留住端午记忆


6月2日,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古村,根根竹篾在“新昌竹编”非遗传承人刘毅的指尖穿梭,似小碗形状的香囊便有了雏形。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聚在一起,跟着刘毅学习制作,完成的香囊内置香料,挂上细绳,厚重心意在手作小物件里化作悠远崖柏香,散发着非遗魅力。

刘毅是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新昌竹编”非遗传承人,竹编《天坛》《地震仪》《滕王阁》是他的代表作,这几件竹制品不但规格庞大,而且做工细腻。最近,他的新作《滕王阁》获第九届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

从事竹编、雕刻工艺32年来,刘毅潜心编织着这些竹编界的“鸿篇巨制”,让绍兴非遗在历史文化中留下它的印迹和脉络。而近几年,他不断展示着那些“小学生都能学会”的手工作品,为端午而制的竹编香囊就是其中之一。薄薄的竹丝在手中翻动,经过几番重叠、缠绕,便做出了一个迷你的竹子版的香囊袋。“初学者只需1—2小时就能学会。”刘毅告诉记者,非遗的传承不但需要结构复杂、体量庞大的经典大作,更需要小而美的日常用品,因为后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断创新,不断普及,才能让非遗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鲜活起来,延续下去。

“2017年,我们带学生进行竹编实践,发现适合小朋友的作品,不但需要上手简单,还要方便携带。近几年,我们推出研学和文创系列,端午竹编香囊就是其中之一。”刘毅告诉记者。编织的同时,刘毅还会告诉大家与端午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知识、民俗传统。做好的竹编香囊里放进香料,挂上配件,就是纯天然又独一无二的端午香囊了。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散落在民间的乡土文化产物,而香囊包裹着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端午记忆。两者的结合不仅是手工艺的体现,更是文化的传承。亲手制作一个竹编香囊,可以挂在扇子、背包、钥匙上,轻盈摇曳之间,带来一份竹的灵气和铃铛的祝福。

刚刚在梅渚古村完成竹编香囊的教学,刘毅又在准备6月8日“艺动新昌·浓情端午”的活动,他也会带去几款有趣的竹编香囊,让大家在手作过程中感受端午节的魅力。

欣求社区发展中心主任庄秋园:

陪老人共度端午

手作传递新“艾”情


6月3日,端午节将至,诸暨市同山镇同善社工站联动唐仁村爱心食堂和同山镇中心学校的老少志愿者们,策划了一场温情满满的活动——为全镇在爱心食堂用餐的老年人精心制作香囊。

庄秋园作为诸暨市欣求社区发展中心主任,策划过300多场公益活动,这是她第一次在村里陪老人们过端午。她说:“往年,我们常看到的是普通的包粽子、炸麦花、送香囊的活动。今年,我们特别邀请了胡春裕中医诊所的资深中药师胡靖杰先生,让大家亲手实践,在手工制作中感受端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现场,胡靖杰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中药课。他详细讲解了各种香料的功能与特性,比如艾草可以安神助眠,薄荷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在胡靖杰的指导下,老人们和志愿者们分成3组,开始动手制作香囊。

传统节日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情感的连接。庄秋园与老人们一起精心挑选香料,仔细称量、混合,然后装入精美的布袋中。活动一共准备了530个香囊,使用了8种药材,每一个香囊都寄托着志愿者们对老人们的深深祝福。

现代农村的“新老人”的使命不仅仅是务农、带孩子,也需要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能够汲取更新的知识,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趣味和魅力。庄秋园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村里陪奶奶们过端午,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感到特别满足。这次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也增强了志愿者们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端午情思

母亲的端午手工粽

吴仲尧

说起端午,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粽子,因为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角。

小时候,老家端午节没繁琐的仪式,主要是裹粽子。母亲裹粽子时,总是熟练地拣一片箬叶,捏在左手,后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从外向里随手一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便卷成一个斗形,接着一边往里面填充糯米,一边轻轻拍打,将糯米压实。满了,把余出的一段箬叶顺势转折,将糯米严严实实包裹在箬叶内,然后取一根细麻丝,一端咬在嘴里,另一端用手握着把粽子缠得紧紧的。母亲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所以裹出来的粽子非常结实。看着一个小巧玲珑、可爱秀气的菱角粽,如害羞的小姑娘蜷缩在母亲的手掌心,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掌上明珠。据说诗人元稹对这种小如初生绿菱的粽子也情有独钟,一瞧见竟脱口而出“绿粽新菱实”,很形象地描写出了粽子形状的俏美。

待母亲裹好满满一大锅粽子,就往灶膛添加柴火,先大火煮,稍焐,再加大火,再焐,反复数小时。其间,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煮着,袅袅的粽叶香一缕缕飘出来,弥漫了整间屋子,还时不时地直往鼻孔里钻,沁人肺腑,馋得人都快酥醉了。

粽子煮熟了,从锅里捞起来,湿漉漉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我最喜爱吃的是白米粽,晶莹剔透,撒上细细的白糖,轻咬一口,咀嚼着,回味着,绵绵的,甜甜的,满口留香,真是好享受,好惬意啊!我真佩服我们祖先化解人间苦难的智慧,吃粽子,缘于对屈原的缅怀,本该是沉痛悲伤的,竟然化成了民间一道节日的应景美食,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许多人回忆端午的时候,想起老家,说起老母,我常常被感动,泪就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祝福那些双亲健在的人,也慰藉那些失亲的人,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珍惜当下,认认真真过好祖先定下的节日。最好学会为节日制作食品的手艺,与亲人团圆,或追思先人。记得曾看过于丹的节目《端午节的记忆》,心中颇多感触。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发达,我们的两只脚还是不能脱离土地。我们的内心还必须从土地中,撷取精神充盈的食粮。过节,就是“绵延一种活着的方式”。正是有了像端午这些充满风俗的节日,才使得我们平凡的生活,有一个切入点用来做情感的慰藉或者宣泄。

(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董晓晓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