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个新村”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2024-06-05 22:18

来源:

将自然资源“串联成珠”,千年古村紫洪山村正焕发新活力。

2002年4月,原绍兴县兰亭镇紫洪、高湾、里郑、安山、下家坞5个行政村悄然开启了一次“新村”试验,合并成立紫洪山村。一年后,新村首任“一把手”徐志炎带着成功经验,开始在绍兴县各镇村做“巡回报告”,也彻底拉开了该县“村庄革命”的序幕。同年7月10日,《绍兴晚报》发表了记者李菲的报道《近千村官“下岗”为农民减负》,聚焦这场“农村革命”,这一报道也获得当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绍兴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第一轮行政村规模调整,“多小散弱”的行政村经撤并后,961名村官“分流”,资金支出节省至少1000万元,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村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

这个位于兰亭东南部的小村庄,为何率先吹响了“村庄革命”的号角?

在徐志炎看来,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实力,当时的紫洪村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村庄合并有讲究,大家都强不行,大家都不出挑也不行,一定要形成一条‘强村带动弱村、村村联动发展’的整合之路,才能做得起来。”徐志炎说。

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紫洪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徐志炎经人点拨,在村口盖起平房,其中两间租给皮革厂,每年能为村里带来1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记得那时候我全年的工资是1800元,但附近不少村的村干部工资还要欠账,尽管我们村每年扣除村务运行成本后,也要‘做做筋骨’,但基本上能保障。”徐志炎说,这笔不小的收入,也让紫洪村成了“后进村”里的“尖子生”。

2002年4月12日,合并的紫洪山村正式挂名,成了新村调整试验的主力军,徐志炎也在第一次村级换届选举中当选。“村里的环境是‘出面相’,并村就是为了共同富起来、强起来,改善旧村面貌是最要紧的。”徐志炎说,并村后,修道路、建医疗站、修水库……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陆续为里郑、安山、下家坞等小村安装起路灯,给80多户村民装上自来水。

徐志炎一边打磨着“并村样本”,一边推广经验成果。“我记得第一次是去稽东镇巡讲,感觉风光了一把,当了回老师。”徐志炎告诉记者,2003年6月20日,全县人口最少的稽东镇高峰村也成功摘掉了“麻雀村”的帽子,与毗邻的3个自然村合并成为占岙村。至此,全县原有的738个行政村按照“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布局合理”的要求调整为359个,缩减幅度达51.4%。

村官选举“出新招”

减负有了新“门路”

当年的村庄撤并,带来了村级管理的精兵简政,不仅有961名村官在此次调整中“下岗”分流,还进一步提出打造新村官“素质工程”“廉政工程”,让村干部岗位的“关口”管控越严。

20多年来,村官选拔机制也一直在推陈出新。2018年,柯桥区兰亭街道首次尝试利用大数据建模“画像”,按照年龄、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先锋指数以及笔试成绩5个维度,对辖区内的党员、乡贤进行数据建模,挑选出了40名后备干部,其中40岁以下占7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0%。

王荣安上岗任职,便是运用大数据精准选拔后的“成果”。2018年3月,紫洪山村原党总支书记因个人原因卸任,王荣安在后备干部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上岗,紫洪山村也成为后备干部上岗任职的首个试点村。

或许正因为精准匹配,选拔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短短一年内,紫洪山村顺利通过五星达标村的市级验收,村庄面貌再度焕然一新。村民的满意度测评显著增长,从2017年的62.5%大幅跃升至2018年的87%。

同时,20年前村官“素质工程”中提出的村官监管小组一直沿用至今,赋予村民独立监督权去约束村干部的日常行为。“现在村务工作越来越透明,我们村民在村里的大事小事上都有‘话语权’。”紫洪山村村民王文荣告诉记者,村官素质提升,村务工作规范,村民的负担自然更轻了。

资源“串联成珠”

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现任紫洪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红根告诉记者,5个村的资源如何统筹、如何共享?一直是摆在每一任村干部心头的难题。

2016年11月9日,紫洪山村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千年古村开始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紫洪的侨胞文化和老台门文化、里郑的竹林经济、高湾的山塘水库、安山的绝佳自然风光、下家坞与云松村贯通的游步道……我们把5个村的资源融合起来,构建起一个‘竹海侨乡、溪山古道’为特色的古村落。”张红根说。

随着分散的自然资源“串联成珠”,紫洪山村的旅游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每周末村口都停满了大巴车,上海、杭州的旅游团慕名而来,沿着游步道翻山越岭畅玩。”村民杨文英告诉记者,她在紫洪山村村口开了30多年便民超市,去年拿下了“经营权”,专门为旅游团提供面包、牛奶等简便午餐,生意不错。

除了自然风光,紫洪山村还在闲置的老台门上动起脑筋。“古建筑也是紫洪山村一大特色,至今尚存20多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其中12处保存较完整,而且每处都有典故和特色。”紫洪山村文化管理员朱石萍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好老台门,一方面进行修缮,另一方面将闲置且有特色的老台门出租,引进文旅配套产业,丰富旅游资源,也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马冰雪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