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
这个异域的工艺甫一来到,便融入中华文明,开出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它拥有变化多端的造型、精密繁复的纹饰、金碧交辉的色泽、雍容华贵的气韵和绚丽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珐琅。
珐琅,即“珐琅釉”,是以石英、长石、硼砂等为原料的无机玻璃质材料,以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经过多道工序后高温烧制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约在13世纪,珐琅工艺传入中国,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了烧造技术后,经过不断实践,生产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掐丝珐琅制品。
在中国,珐琅料与铜胎结合所创作出的工艺品最有特色,按照制作方法可以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其中掐丝珐琅的出现最早,现在普遍认为元代的掐丝珐琅生产工艺已经成熟。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其中“窑器论”写道:“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
中国制造的掐丝珐琅目前有年款可考者始于明宣德年间。铜胎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因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了制作工艺的高峰、所制作的工艺品最精美而得名。如明代缠枝莲纹狮首耳盏式三足炉,铜胎、敞口、直腹、平底,有三只小兽足,口沿下两侧各有一高浮雕兽首,通体饰缠枝莲,底部饰蓝色朵莲,整体釉色明亮,颜色对比强烈,绚丽多彩。
清代掐丝珐琅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袭明代使用青铜作胎骨,而采用延展性能较强的纯铜,应用了新的制胎、掐丝技术。如清代兽面纹四象方尊,器身施以红釉,以回纹为地,口沿内饰蕉叶纹,内饰兽面纹,颈部饰龙纹,上腹及下腹均饰兽面纹。其造型相比明代时期器物更均实而变化多端,其铜丝细薄均匀,掐丝技艺流畅,纹饰灵活精巧。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