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工作APP五花八门,如今镇街大多数任务都是通过‘浙里兴村治社’应用传达的。”作为越城区北海街道越西社区党委书记,宣灵敏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成效深有感触。她指着屏幕介绍:“现在每个任务都有‘过筛编码’,对应着涉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派任务找不到‘过筛编码’,说明是清单外任务。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派不下来。”
在绍兴市,涉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是筛除过多任务的重要关口。早在2016年,绍兴市就通过梳理工作事项清单,防止各类任务无序压到村(社区)。但有些干部反映,清单里部分事项的描述过于笼统、宽泛,在执行过程中,也很少会将接到的任务与清单认真比对。
为了让清单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绍兴市以县为单位,组织各职能部门全面梳理涉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并联合社会工作、编办、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组成事项准入审核工作组,根据“是否为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是否为约定俗成需村(社区)协助落实、是否在村(社区)能力范围”的标准,逐条逐项进行审查。经过审查的清单,还要征求镇街的意见。
如今,按照应减尽减的原则,绍兴市梳理出涉村(社区)事项185项。并且与以往相比,原来相对宽泛、表述模糊的事项,现在被进一步具体化、更有操作性。比如《诸暨市涉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中,事项“办理本村(居)的民政线相关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就被拆解、明确为“办理老年优待证”“办理养老服务补贴”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并标出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
绍兴市建立健全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年初对事项清单进行调整完善。对于新发问题、新生任务,通过审查后及时纳入清单。而对于原有依据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条件的事项,则及时退出。
“街道分管领导派下去的工作任务,都会集中到我这里审核。除了核查任务是否在清单内,那些要求不明晰的任务、重复下派的任务,也都会要求驳回或修改,让下派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明确,避免给村(社区)增添额外负担。”越城区府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佳熠说。对此,诸暨市枫桥镇霞朗桥村党总支书记魏燕萍有很深的感触:“细化后的清单一目了然,非常具体、明晰,便于我们对照执行,集中精力抓好分内事。再加上镇街党委(党工委)副书记把关,着实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