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5天花了5万多元? “拆卡”成为未成年人身边的“吸血虫”(三)

2024-06-04 17:49

来源:

“男孩买奥特曼,女孩买小马宝莉。”这些印有卡通动漫形象的卡牌,正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一些未成年人身边的“吸血虫”。

收藏、竞技、社交……各式新玩法层出不穷。在二手交易平台,一些稀有卡已经炒至上千元的价格。在一些潮品店、书店,昔日摆放盲盒的货架,似乎已经被卡牌所取代。

监管还需多方合力

未成年人因其心智尚未成熟,更容易成为这场游戏的牺牲品,甚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有家长在网上发文:“这是不是可以算作诱导未成年人赌博啊?”

为此,记者咨询了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泽若,她表示,根据相关法律,判断是否构成赌博行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目前,消费者通过购买产品以小博大,只是构成赌博的要素之一,但更多的是追求娱乐刺激的射幸行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商家或者平台是否提供了反向‘变现’的路径,比如提供现金兑换等,能够通过以小博大最终变相实现营利目的,如果有,则存在涉赌风险,商家也涉嫌开设赌场罪。”

目前,摆在不少家庭面前的现实难题,是未成年人这笔巨额消费究竟能否追回。

据悉,黄女士在发现孩子的大额消费后,赶忙向平台发起申诉,可平台的回复却让他们始料未及。“平台反馈说商家在下单界面已经提醒过只有成年人才能下单,而且盲盒产品拆开后是不退不换的。”这一解释让黄女士无法接受,她说,“这种消费行为远远超出了我们整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啊!”

在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类似的反映不在少数,有家长直言孩子被诱哄着下单,要求全额退款。

对此,刘泽若提醒,监护人要及时留存相关证据,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盗用监护人的账号和付款账户时,要保留相关符合未成年人言语特征的聊天记录或是手机账号交付记录等,以及平时的消费习惯等,并结合消费发生的阶段、时间等,来充分证明的确是未成年人消费。

近来,伴随着“拆卡”争议声四起,卡游公司和相关直播平台也陆续发布声明,要求主播规范直播行为。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谓的规范仅流于表面,摆上“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牌子。

对此,刘泽若建议,平台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店铺依法进行清退和处理,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数字化手段甄别未成年人的身份;家长也要尽到监护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要杜绝未成年人在直播间的抽卡乱象,还需要相关部门、平台、学校、家长乃至未成年人自己,共同履行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刘泽若说。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