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叶秋翔,四十年痴迷书画装池之美 装裱字画就像拆装古桥构件

2024-06-04 13:53

来源:

“这是清代画家张宗苍的一幅山水作品,有300多年历史,去年流传到绍兴一位收藏家手中,他交给我装裱。当时,这幅作品一塌糊涂,有200多处破损和裂痕。经过我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修复装裱。你看看,是不是跟古董一样。”昨天,记者走进叶秋翔的工作室,他对着墙壁上的一幅挂画,讲述着自己努力的收获。

1967年出生的叶秋翔是北海街道塘南社区居民。初中毕业后,他进入绍兴钢铁厂上班,成为一名普通的机械操作工。因为每天上班固定,自由时间也多。“那时年轻,就想利用空余时间学点东西。因我经常跟搞收藏的人打交道,他们建议我趁着年轻,可以学一学装裱技艺,这个行当前景不错。”叶秋翔说。

叶秋翔走访了城区一些装裱店,发现装裱师多数手艺一般,尤其对旧字画的装裱难以驾驭,字画收藏者大多赶往杭州装裱。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绍兴到杭州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到杭州去装裱平添麻烦。鉴于此,叶秋翔不再犹豫,开始接触装裱行当。

“最初,我在绍兴学习,主要是装裱新字画。”叶秋翔说。其实,新字画装裱并不难,主要是利用天地杆,把字画作品粘贴到白色背景纸上。当然,对天地杆的使用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松木或杉木,且木头要存放一定年份,让水分自然蒸发。这样装裱后,能减轻作品重量,便于长久悬挂;且木头里没有水分,不会渗透到作品中。

随着从业时间增多,叶秋翔对装裱有了更深的了解。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有关于装裱的相关记载,之后又有北宋“宣和装”和南宋“绍兴装”等。“古人云:三分字画,七分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它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叶秋翔说,他从1998年开始,拜“江南第一裱”西泠印社裱画部主任钱立新为师。二十多年来,他没有停止学习,每个月都会赶往杭州精进技艺。

叶秋翔说,无论是新字画还是旧字画,装裱就是给它们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其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新字画装裱,不再是简单的粘贴,要融合创新思维,赋予作品更多意义。在他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水乡画作,叶秋翔用淡蓝色为底,与作品中的绿色融为一体。作品上端粘贴了一根锦带,远观,这幅作品就像一盏灯笼,悬挂在蓝色天空下。

当然,旧字画装裱难度更大,它还包括修复过程。很多旧字画交给他修复时,残缺、破损等问题往往比较严重,他就像把一座古桥的构件拆下来,重新安装、修补,最后完成修复过程。“很多旧字画,修复加装裱好,花上一年时间都很正常。旧字画装裱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锦上添花的过程,我觉得这就是装裱的魅力所在。”叶秋翔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