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塘杨梅红了!”日前,柯桥区湖塘街道举行2024年杨梅开园活动。运用智能化大棚技术,今年湖塘首批杨梅成熟期较常年提前了20多天。
不要小看了这20多天的“提前量”,它带来的直接利好是:杨梅的上市价格可提高5倍左右,采摘期还可延长半个月左右。由此可见,“早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着实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湖塘杨梅素以果大核小、肉质细嫩、汁多味浓而享誉四方。尤其是素梅“鉴湖白”与本地晚梅“湖塘红”两大品种,还被列入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但湖塘杨梅品质虽然上乘,却因为属于“迟熟”品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可以说,这些年来,湖塘杨梅是比较落寞的。不要说如何去外地“攻城拔寨”,抢占市场份额,就连我们绍兴本地人“尝鲜”所买到的,也往往是仙居等地的外地杨梅。之所以名声在外,却连家门口的市场都差点丢了,原因无他,就是仙居、余姚、兰溪等杨梅主产区,前几年就已经广泛采用避雨设施栽培、网兜栽培、保鲜真空包装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与设施。正是这一系列设施、技术的应用,既保证了杨梅的质量,更让上市日期提前了一大截,从而抢占了市场先机。相关数据显示,仙居、余姚、兰溪等杨梅主产区的杨梅亩均产量、价格和效益,都明显高于湖塘杨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现在湖塘杨梅也已痛定思痛,开始向“新”而行,从传统的露天栽培,转向单体大棚栽培、现代化智能大棚种植。目前湖塘梅农已建成单体杨梅避雨设施200个,其中型塘盘龙山庄杨梅园则建成了柯桥区首个智能化大棚种植试验基地。可以预期,随着这些“先行者”陆续从中尝到甜头,会有越来越多的梅农积极跟进,向科技要效益。
同时也要看到,智能大棚双膜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对梅农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像盘龙山庄杨梅园10多亩智能大棚设施,总投资就达250万元,平均每亩需近25万元,难免令大部分梅农望而生畏。前景美好,但短期投入不菲,首先需要梅农中的大户坚定信心,以长远眼光果断投身于技术革新之中。同时也迫切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从壮大本地特色产业、致富产业的高度出发,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以一定比例为梅农匹配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为梅农量身定制时限较长、利率优惠且有政府信用保证的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以“耐心资本”促更多湖塘杨梅“早熟”、增产、增收,让湖塘杨梅重现昔日荣光,成为绍兴农林产业领域的“金名片”。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风云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