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4-06-03 10:27

来源:



亲历一场探寻神圣之旅

莫洁娟

生命之河川流不息,存续和绵延本就是一种神圣。《额尔古纳河右岸》探寻的就是这样的神圣,它遍寻了鄂温克族的信仰、文化和历史,脚步在最后一位女酋长处停住,听她娓娓道来的“百年孤独”。

其作者迟子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对东北少数民族研究有很深的底蕴。本书荣获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它描绘了东北边陲鄂温克族的生活画卷,展现了这古老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浮沉,细致入微的刻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圣地——“右岸”,亲历一场探寻神圣之旅。

探寻之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根植在鄂温克族人骨血里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信仰的执着,是它民族存续的根基。

信仰与自然不可分割。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崇拜自然、祖先和神灵,相信万物有灵,尊重每个生命。狩猎时会举行仪式感谢神灵恩赐;举行婚礼时会向自然神祇祈求幸福。正月初一敬太阳神、正月十五拜月亮神,感谢它们布施光明和温暖的恩德;用餐前向火中扔食物以示对火神的敬意。敬畏、依赖、保护自然。他们用树木和落叶松杆搭建住处,用动物的皮毛制作衣物,食用大自然馈赠的食物。游牧时他们顺应自然规律,随季节迁徙;狩猎、捕鱼、采集时他们恪守自然规则,不贪多。敬畏和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鄂温克族人的生存之道、绵延之根,也是民族独特性的核心表达,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探寻之旅绕不开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承载着鄂温克族的记忆与情感,时代变迁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虽有消弭,有新生,却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断层与失落并存。从游猎到定居,再到搬迁下山,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原来的狩猎文化、驯鹿文化逐渐淡化。老一辈鄂温克族人讲述历史和传说、教导年轻人学鄂温克语,努力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传统。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右岸、去往城市,鄂温克族文化的存续和延绵也受到巨大挑战。惋惜与希望同在。一些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族人生活方式变迁的直接反映,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当我们深悟传承的意义时,也引发了对人与文化间关系的思考。

探寻之旅的落脚点是人与人的关系。民族存续、文化传承人为主体,书写历史人为主角,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能在历史中掀起些许浪花。

活着比死更难。女酋长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她两任丈夫和儿子接连死去,最后只留有一个孙子陪伴她。可她仍坚强地生活着,承担起家族重担,带领族人奔赴幸福,成就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不朽传奇。坚守比放弃更痛。萨满妮浩肩负着保护族人、惩恶扬善的重任,她与神灵沟通,为族人治病和驱灾祈福。可悲惨的是,每次祈福后她都要失去自己的孩子。可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定地选择履行职责,无私大爱让人为之动容。人与人的故事构筑了历史,他们用感天动地的作为和至高纯良的品质在历史里开出璀璨的花,芬芳而又震撼,让我们感受到责任和使命的力量时,也引发我们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许利他才是这世间最美的花。

信仰之根扎右岸,文化之果增新况,人性之花绽史册。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吟唱鄂温克族“百年孤独”的史诗中,人与自然交互生出信仰、人与文化共生有了发展、人与人交汇创造历史。这场探寻古老民族存续和绵延的神圣之旅,让人热泪盈眶,它触及灵魂,发人深省——无论多狂也要敬畏自然;无论多难也要传承文化;无论多苦也要热爱生活。因为,明天将会更好……

(作者系苏州读者)



宋史专家的历史散文

张清

夏坚勇的《庆历四年秋》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深邃的历史内涵,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久远而又生动的宋代画卷。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仿佛被作者的文字魔力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年代,感受着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它不仅描绘了当时自然景象的变迁,也隐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这一年对于北宋而言,无疑是多事之秋。王安石变法的风声已经吹进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一阵阵思想的涟漪。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一年的重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书中的人物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从皇帝宋仁宗的犹豫不决,到范仲淹的锐意革新,再到司马光的持重保守,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立,构成了一幅复杂的政治生态图谱。特别是对于范仲淹的形象塑造,作者不仅仅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和改革家的魄力,更是细致地描绘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此外,夏坚勇还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物生活相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索,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情感的故事。通过对市井生活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普通百姓在那个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构成了历史的厚重底色。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终究难逃时代的裹挟。《庆历四年秋》不仅仅是对那一年的记录,更是对整个宋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庆历四年这个历史节点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夏坚勇,江苏海安人,现居江阴,1950年生。自1973年起从事文学创作,1985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小说、话剧、散文等15部专著,荣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其报告文学《江堤下的那座小屋》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紫金山文学奖。

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2023年推出“宋史三部曲”,《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和《东京梦寻录》,分别出版于2015年、2019年和2022年。三本书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三个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作品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巨细靡遗,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的百态世情,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庆历四年秋》延续了《绍兴十二年》的视角、姿态,在技巧和主题上又有所深化。正如书名所昭示的那样,从宋史的一个小切口入手,然而在写作手法上又显然跟前者有所不同。

读完《庆历四年秋》,我不禁感慨万千。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似乎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影子。正如作者所揭示的那样,无论是哪个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社会正义的向往都是不变的主题。因此,了解历史,不仅是为了认识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最后,我想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语:“历史是由无数的个体和他们的选择构成的。”《庆历四年秋》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选择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的价值和尊严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中心。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无锡读者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