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正史《循吏传》 中的绍兴故事

2024-06-03 08:30

来源:

正史《后汉书·循吏传》中,有四分之一讲述的是绍兴循吏良政善治的故事,其中既有享有清廉美名的“一钱太守”刘宠,又有修建三江闸、使绍兴旱涝不虞的治水先贤汤绍恩,还有合浦还珠、两袖清风的孟尝,以及兴修水利、开坝筑湖的马臻等,他们的良政善治不仅在当时造福一方,更是一直为后人所铭记、赞颂。

陆游诗曰:“未见东西双白塔,先经南北两钱清。”在今天的绍兴柯桥西北部,有一地名为钱清。而钱清之名的由来,与东汉时期的“一钱太守”刘宠息息相关。东汉时,有清官刘宠以明经举孝廉,拜会稽太守。在绍兴为官期间,刘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廉洁清明、仁爱惠民,深受百姓爱戴。由于卓越的政绩和清廉的品格,刘宠被调往京城任“将作大匠”,临行之前,有五六老叟,各“赍百钱”从山中赶来为他送行。刘宠上前谢过并欲婉拒:“各位父老乡亲何必如此呢?”老人们说:“我们都是生在深谷之中,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见过郡守。只知道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日夜不断,闹得狗吠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我们既不再受狗吠声搅扰,又不再受官吏搜刮。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听说您要离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前来相送。”刘宠最终不忍拂逆父老盛情,遂各选一枚最大的铜钱。父老乡亲深感刘宠此行,故称之为“一钱太守”。而后刘宠带上铜钱登舟而去,至西小江,将铜钱投之于水。

“一钱太守”纪念馆的刘宠铜像

后人为了纪念刘宠的高洁品行和良好政绩,称其江为“钱清江”,镇为“钱清镇”。并在江边立刘宠祠,称“一钱太守庙”。并于刘宠投钱处,建“一钱亭”(今名清水亭),以志纪念。清水亭位于钱清街道联谊村,又名一钱亭、选钱亭,1751年,乾隆帝南巡经过钱清,感于刘宠之清廉刚直,挥笔为其题诗,“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勒石立于清水亭内。1981年,浙东运河钱清段拓宽时清水亭被拆除,现尚存遗址。遗址西面建有清水寺,是一座纪念刘太守的清代古庙宇。2008至2009年,当地政府为纪念刘宠清廉品格和突出贡献,在此遗址上重建了清水亭,打造了刘宠纪念馆。2022年,钱清街道对刘宠纪念馆内部展陈结合文史资料进行了数字化提升。

除了如“一钱太守”般因其仁爱惠民的政策和清廉刚毅的品格形成的绍兴良政善治故事,绍兴循吏更致力于扰江南已久的水患治理。绍兴与洪涝,自大禹起已斗争了数千年,绍兴因其独特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地貌,和雨季雨量大的季风气候影响,是古时洪涝灾害的高发地。在“疏浚河道”的大禹和“兴修鉴湖”的马臻两人的努力下,绍兴水患得到了初步治理,也隐隐有了鱼米之乡的雏形。

到了明代,汤绍恩大修三江闸,使得绍兴旱涝不虞。汤绍恩,嘉靖五年(1526)进士,为人宽厚、性情简朴,常常内穿粗布衣服,外罩父亲旧袍。相传汤绍恩出生时,有一峨眉僧路过,说:“他日地有称绍者,将承是儿恩乎?”于是父母为其取名为绍恩。嘉靖十五年(1536),汤绍恩“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彼时,会稽、山阴、萧山三县之水,均汇三江口入海。由于潮汐日至,海水积沙如丘。每逢阴雨内涝,则内水被沙堆阻隔不能骤泄于外,致使良田淹没,水涝成灾。对于这样的灾情,之前都是采取决塘泄洪之法,但是决塘不仅无法解决旱涝问题,每年决塘,更让人们苦于修筑。于是“绍恩遍行水道,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喜曰:‘此下必有石根,余其于此建闸乎?’募善水者探之,果有石脉横互两山间,遂兴工。先投以铁石,继以笼盛甃屑沉之。”最后在经历了诸多困难之后,水闸终于建成。从此以后,三县方圆百里之内再无水患。百姓感其恩惠,在水闸左侧为他立庙。

在绍兴,如刘宠、汤绍恩一般的良政善治故事数不胜数。古时诸多循吏为绍兴百姓的安居乐业、生活安稳无虞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绍兴百姓对此也深怀感恩之心,或立庙立碑,或刊文口传,将这份良政善治与美德品质代代相传。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吴嘉棋 文/摄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