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再读《祝福》

2024-06-03 07:21

来源:

其实也称不上正儿八经、有计划地重读,只是闲览而已,我发现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至今正好一百年了,便感慨起来。

今天,只要有人毫不节制地复述自己的悲催,不管性别、不管年龄,都会被人怼以“怎么像个祥林嫂”,可见《祝福》这部小说或者是祥林嫂这个人物的知晓率之高、覆盖面之广,至少人家了解故事的梗概。

这是事实。很多人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的事实。

当祥林嫂的故事“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因为“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甚至于“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好可怜啊,祥林嫂才开口说“我真傻,真的”,人家就接上去,“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然后走开去了。

觉得没趣的祥林嫂“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然而,“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遇到这样的场景,无须祥林嫂开口,人家先问了,“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回,祥林嫂“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虽然“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祥林嫂再一次让“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是因为信佛女人柳妈。柳妈的“成功”甚至并非是阎罗大王会把死了后的祥林嫂锯开来,分给那两个死鬼的男人,尽管这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之一(还有一根就是她花12000文钱捐了一条门槛之后,四婶仍不允许她在冬至祭祖时触碰酒杯和筷子)。柳妈吃素、不杀生,小说称之为“善女人”,但这些都不影响她纠结于祥林嫂“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她不信祥林嫂“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结论只能是“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于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又来逗她说话了”。那时的人不会说有图有真相,但话题的确是“专在她额上点伤疤”的,以至于让祥林嫂觉得“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

比事实更发人深省的是价值判断。

今天我们再读《祝福》,再读鲁迅作品,再说礼教吃人,也便如絮絮不止的祥林嫂。今天我们再回头看祥林嫂,大概率会认为没人有义务听祥林嫂讲她的故事,就连倒在面前的人要不要扶都得考量一下了。自然,故事更不会像那时“颇有效”,男人听了都不好意思笑了,只是选择走开;女人一度宽恕了她,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陪她流泪。当然,对于祥林嫂为何最终从了第二个男人,今日一些人的兴趣或不减柳妈们,想象空间会更大,故事版本会更多。

这就是鲁迅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经典的力量。超越而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身份的人置换进去,毫无违和感,鲁迅的思想都“管(用)”了一百年。

这也是鲁迅以及所有跟他同样文化背景下的人之悲哀。难道这真是个绝无窗户的铁屋子,且万难破毁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