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方志馆于5月21日开馆。该馆以“鉴古知今”为主题,分设4个展区,从不同方面展示绍兴方志文化,使地方志从书斋走向社会大众,以文化人、以志育人。
“治国读史,治郡读志,知事读鉴”。而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地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展示深厚历史积淀的重要平台。
绍兴方志馆由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文广旅游局联合打造,坐落于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
绍兴方志馆
方志之乡
今年是梁启超倡立“方志学”100周年。然而,早于梁启超正式倡立“方志学”之前,方志学理论已经萌芽和成型,尤其是绍兴人章学诚被誉为方志学奠基人。
绍兴编修地方志源远流长,成果斐然,也因此被誉为“方志之乡”。自汉代以来,几乎与中国地方志发展史同步,并颇具影响。方志馆的第一个展区就以历代所编修的绍兴方志为例,讲述方志起源、形式、成熟、繁荣、转型过程。
东汉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萌芽时期,袁康、吴平《越绝书》问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五十八志序中评价为“是地志祖”;乾隆《醴泉县志》毕沅序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其内容以绍兴地区为中心的越国为主,不仅详细记载了吴越交战、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称霸中原的经过,以及越国的农业、渔牧业、林业、手工业生产等情况,还详细记载了越地的民情、地理、城池、冢墓、建置等等。此外,同一时期有关的方志,尚有已经亡佚的《会稽贡举簿》和赵晔的《吴越春秋》。张国淦的《中国古方志考》把《会稽贡举簿》列为浙江省通志类的第一部著述,而《吴越春秋》是一部流行于越国故地,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绍兴地方志体例渐趋多样,但多已散佚,流传至今的仅有谢灵运的《山居赋》和《会稽郡故书杂集》等若干辑佚本。尽管如此,撰于这一时期的绍兴的地方志仍极具特色。如谢灵运的《山居赋》开创了以韵文形式写地方志的范例,虞预的《诸虞传》开创了家族史研究的传统。
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规定,各州郡每二年编修图经一次上报,后改为五年,因而图经形式的地方志在唐代极为发达,至北宋进入了全盛时期。但由于图经保存不易,所以唐代越州的图经早已亡佚。
宋代是我国地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就绍兴的情况看,这一时期的地方志有:李垂、邵焕纂的《越州图经》、沈立编的《会稽图》、佚名的《新修绍兴图经》、林特纂的《会稽录》、华镇纂的《会稽录》、高氏撰的《会稽志》、张淏纂修的宝庆《会稽续志》、陈公亮纂的《越州新志》、高似孙纂的《剡录》、俞瑞纂的《剡东录》、梁希夷纂的《新昌县志》和王十明的《会稽三赋》、孙因的《越问》、诸葛兴的《会稽九颂》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嘉泰《会稽志》《剡录》《会稽三赋》。
明代对地方志的修纂极为重视,曾“诏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这一时期绍兴地方志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据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统计,明代绍兴地区共具修各类地方志书29部,其中保存完好的13部,以明万历《绍兴府志》、万历《会稽县志》最为著名。明代绍兴的地方志,同前代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府县志的纂修逐渐经常化,时间间隔缩短、从个人纂修发展到组织大规模的专门班子纂修地方志、方志种类大为增加和修纂中做到图文并茂。
清代是绍兴地方志极盛时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山阴、会稽两县修志名震一时,修有《绍兴府志》《山阴县志》《会稽县志》共9部230卷,除众多府志、县志外,还修有《三江所志》《天乐志》《安昌志》等9部乡镇村志、《会稽山志》《柯山小志》《曹娥江志》3部山水志、《越游小录》《兰亭游览志》两部游览志、《越中金石录》《广会稽风俗赋》《越中古刻九种》等9部风土文献志,是自汉朝以来修志最多的时代。民国时期曾向全国下达纂修志书命令,吸收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编纂体例较旧志有所创新,其时绍兴下辖的绍兴县、上虞县、嵊县和新昌县均编修县志。
绍兴不仅方志集成众多,还出现了众多方志大家,在中国方志词典中,就载有30多位绍兴籍方志大家。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绍兴市志原总编纂任桂全表示,从《越绝书》的作者袁康、吴平始,古越大地,大家不绝。《吴越春秋》的作者赵晔便是会稽山阴人。六朝的贺循、孔令符,南宋的陆游,明代的徐渭,清代的赵之谦、李慈铭、章学诚、杨宾等,还有鲁迅、蔡元培、王子余、寿鹏飞等,皆是生于绍兴的方志大家、名家。清代的章学诚,还是中国方志学奠基人。绍兴许多师爷修志成风,他们修的志遍及全国各地。一代文豪鲁迅,不仅辑录孔令符佚文56则,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成为记载古代绍兴地理传说的重要资料,还撰写《中国矿产志》。建立绍兴方志馆,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期盼,正当其时。
此外还有数量不少的山水名胜志、乡镇志。其中六朝《山居赋》、南宋会稽二志和《剡录》、明万历《绍兴府志》被方志界推崇为佳志、名志,1996年版《绍兴市志》荣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以章学诚为代表的绍兴籍修志名家为方志学的创立和方志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世人所瞩目。
展区速览
方志馆的第二、三展区的主题分别是志纳万象与经世致用。由于绍兴丰富的地方志成果和地方文献资源记录了绍兴地情的方方面面,是了解绍兴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以史为鉴、揽照古今的重要途径。于是我们可以在第二展区温故而知新。其中有绍兴自然环境介绍,如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地势北低南高,北面平原而南面山地,俗称“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市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水资源相对丰富,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有“水乡泽国”之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绍兴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绍兴方志馆内陈列的绍兴地方志
有绍兴商贸经济的介绍,如绍兴枕山面海,有山海渔盐之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种养业已初具规模,冶炼、纺织、陶瓷、造船等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汉、唐时期,越地特产远销海内外。现今,三缸(酒缸、酱缸、染缸)、一榔头(锡箔业)的传统手工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实现了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
还有城市历史沿革的介绍,绍兴古城建城之后,同时为郡治、州治、府治、山会县治之地,一直是越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游览的深入,大家自然而然地深入了解了绍兴的地情。
再往里走,便是第三展区——经世致用。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素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公共服务功能,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绍兴史志部门和社会各界贯彻“修志为用”理念,充分利用地情研究成果和方志资源,挑选出一批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案例,让游客感受地方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蕴含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有绍兴志书中涉及的绍兴名人风采展示,还有包含地方党团支部分布、红色胜迹、仓颉祠(绍兴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等在内的绍兴红色数字地图。一楼展厅最末,抬头便是三十余个历年来入选中华老字号和浙江老字号的绍兴老字号;更设置有“方志问答”互动板块,邀请大家一起来体验方志知识的问答游戏。
方志书墙围绕着通向二楼的盘旋楼梯,以修志档案为原型的琳琅挂片则自上纵贯而下,整个展区设计不仅展示了绍兴的丰富历史和文化,还通过互动和视觉效果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
绍兴方志馆内景
上至二楼就是第四展区——方志阅览区,不仅有绍兴各类名人家谱、省内方志图书、《稀见方志丛刊》等数千册方志图书供读者查阅,还建设整合了“古籍地方文献”“馆藏家谱”“绍兴文史资料”“绍兴新旧方志”在内的“绍兴数字方志馆数据库”供读者查询。不仅如此,临展区开馆期间推出“志说越邦——绍兴方志文化典籍展”,精选馆藏古籍文献中绍兴历代方志十余种,以飨读者。
其中汗牛充栋的绍兴史志不得不提。史志是地方史与地方志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志馆除收藏浙江省级通史(志)、各专业史(志)外,绍兴史志的收藏尤其系统、全面。地方史有《越国史稿》《绍兴通史》《绍兴图经》《绍兴城市史》《枫桥史志》《绍兴戏剧史》《绍兴书画史》《越地茶史》《鉴湖史》等;地方志有市、县(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书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等各类专业志。兼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年各属地年鉴、政协文史资料,收藏齐全。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