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穿山越岭!绍兴10年投入200亿,造就致富坦途

2024-05-28 10:10

来源:

“端午节还没到,客房就预订满了。”手里攥着订单,越城区富盛镇董溪村“清溪人家”民宿负责人张建国说话底气十足,“随着公路的四通八达,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山里旅游,我们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张建国口中“四通八达的公路”,就是绍兴十年来穿山越岭、步履不停坚持推进的“四好农村路”。

“最美农村路”新昌葫马线。 通讯员 章锋烽 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农村公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到今年,正好迎来十周年。十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为牵引,围绕联城、联镇、联村、联景、联心,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若要富,先通路”。十年来,一条条蜿蜒穿梭的乡村路,打通了城乡之间资源转换的关卡和阻碍,正成为山乡农民的产业路、振兴路、共富路。

一路通 百业兴

“以前公路坑坑洼洼不好走,村里再新鲜的瓜果运到城里也卖不上好价钱。如今,村里通了这么好的公路,不仅农产品能快速运出去,游客也慕名赶来体验桃源生活。”说起这几年乡村道路建设带来的改变,“山里人”张建国感慨万千。

2018年,越城区启动实施“四好农村路”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重点打造平陶线、西上线、攒徐线等14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线路。“公路一开通,沿线的几个山村由深山冷岙一跃成为网红村。”越城区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主任单晓敏说。包括董溪村在内,今年以来,攒徐线、西上线沿线的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农民收入比往年同期增长近3倍。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交通是基础。我市强化顶层规划、升级路网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督考体系与质量体系并重,部署实施路网改造攻坚、美丽走廊创建、示范乡镇创建等八大行动。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路林共建、路堤共建、永临结合等多种共建新途径。上虞区充分整合交通、林业等多方资源,出台全省首个县级共建实施方案,成功推动陈溪乡“太平山—雪花谷”森林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共建项目。该项目横跨陈溪乡太平山村和虹溪村,道路全长约6.3公里,估算总投资约1.15亿元,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共同建设,既可不占用林地指标,又发挥了降低工程造价、避免重复建设的共建优势,是促进城乡统筹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切实有效途径。”上虞区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陈思聪认为。

因路而富、因路而兴、因路而美。在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我市注重拓展路衍经济,从线路规划设计开始,就结合镇村需求、充分听取意见,推动美丽交通与历史人文、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体育文化、休闲养生深度融合,最大程度释放“交通+”综合效能,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10年来,绍兴市县两级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2988公里,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200亿元。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4.6%,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92.9%,百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硬化路达100%。成功创成浙江省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优秀单位,“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达三分之二、省级示范县实现全覆盖。柯桥区平王线、新昌县葫马线分别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和省级“十大最美农村路”。

路长治 民心聚

“三分建,七分管”。农村公路更是如此。为此,我市通过实施网格化治理、开展数智化管理、给农村公路“上保险”等举措,着力创新管养模式,提升管养质效。

在柯桥区试点建设“全域路长”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我市在全省率先谋划打造全市域“路长慧”市县两级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路长到位率、履职率2个“100%”,推动农村公路管理更智能、更精细。绍兴“四好农村路”三级路长制管理体系建设,被列入交通强国试点项目。诸暨市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公路长、公路专管员、公路直通车等途径,将群众融入网格化管理,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及时化解涉路矛盾隐患。新昌县探索出“冬路夏养”精细化养护模式,大力推广薄层加铺、碎石封层、地聚物注浆等新型养护技术,养护工作连续22年居全省前列。此外,我市大力完善公路配套设施,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公路亮化工程,全市域升级打造具有汽车停车位、休息场所(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充电设施、公路文化宣传角、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的“五有交通驿站”,持续提升群众畅行体验。

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中,资金保障最为关键。作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国家级试点,嵊州市结合实际创新推出农村公路财产损失综合险,聚焦农村公路灾损修复资金赔付的标准、流程、效率等,当地政府和保险企业协同联动,合力破解、推进改革。自2016年起,嵊州每年投入500万元为948条农村公路购买共计37亿元的资产保险,累计修复农村公路1557条次,挽回农村公路资产3350余万元,惠及城乡群众71万人。“有了这个灾毁保险,不但解决了灾损道路抢险资金,抢险效率也大大提升,老百姓的出行安全有了更好保障。”嵊州市石璜镇徐家培村党总支书记葛小兔深有感触地说。

十年来,立足构建管养长效机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我市建立起政府主导、县为主体、乡镇实施、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乡村公路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见效”。

城乡融 梦畅达

“以前坐高铁去杭州需要乘坐2小时左右的公交车先到绍兴北站,现在有了102路公交车,可以直接去临近的杭绍台高铁嵊州新昌站,30多分钟就够了,省时又省心。”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期,柯桥区王坛镇蒋相村村民姚女士早早做了出行安排,便捷的公交,更是促成了她的完美攻略。

建设农村公路,最终目的是让人流、物流在城乡之间高效运转。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现“村村通公交”基础上,全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公交体系,并推动通村公交向较大自然村延伸,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70条次,其中开通特色线路56条,进一步方便居民出行。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柯桥区作为浙江省首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5A级县(区),以公交线网串起轻纺市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提升多元化城乡公交服务。

秉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促一域发展”理念,我市大力度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以国有公交、客运企业、供销系统为核心,联合京东、丰巢等高科技物流企业,利用客车的“村村通”富余运力,以较低成本代运邮件、快件,形成“公交+快递”、“客运+邮政”、“供销+物流”等农村物流服务新模式,实现“快递进村、山货入城、村民共富”。十年来,全市累计建成县级共配中心4个、乡镇级服务站24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74.85%,开通城乡客货邮融合线路28条,柯桥区“交邮供销融合发展”、嵊州市“推动客货电商深度融合多方合力助推农村物流创新发展”、新昌县“新畅达 畅通城乡共富路”先后获评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年带动香榧、杨梅等特色农产品上行超1980万件、金额超13亿元。

“客货邮合作,小红薯带货有了新神器。”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洋说,我们的小番薯、茶叶通过抖音直播,销售不错,但邮寄效率欠佳。去年9月村里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之后,通过公交车将家里的山货带到城里去快递,方便了不少。去年下半年光小番薯就销售了5万斤,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共富班线,名副其实!”王国洋和村民对此称赞不已。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国勇 通讯员 金诗洁 董佳楠 编辑:倪妮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