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三江六码头”与“爨筒热老酒”

2024-05-27 18:57

来源:

■ 陈安定 文 茅天尧 摄

绍兴人通常以“跑过三江六码头,吃过爨筒热老酒”来夸赞别人或吹嘘自己走南闯北,世面见得多的经历和资历,意思与“吃过的盐比人家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人家走过的路多”一样,只是个形容或比喻而已。

不难理解,“跑过三江六码头”能够增加人生阅历的厚度,毕竟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江湖码头跑多了,见多识广,自然眼界会高,办事也会更老练。绍兴方言中将事业有成、有出息的人称为“出山”,而称无能耐的人为“勿出山”。“出山”便是走出去跑江湖码头,绍兴人历来有崇尚远游的民风,信奉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息的道理。事实也如此,古往今来绍兴灿若繁星的名人志士,在他们身上大多都能寻到走出绍兴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生轨迹,不说贺知章、鲁迅、蔡元培等数不胜数的绍兴先贤,哪一个没有在江湖码头闯荡的经历;也不说曾经遍及全国各地衙门的绍兴师爷,哪个不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精明世故即文章”的江湖老手。就说改革开放后,绍兴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走出绍兴,走出浙江,走向世界,开疆拓土,结出了“地瓜经济”丰硕成果,又有哪一个没有风餐露宿、栉沐风雨、打拼世界的故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他们敢立潮头,风雨兼程地跋千山涉万水,才塑造了越商的集体形象。

“跑过三江六码头”可以说是越商“四千精神”中的“千山万水”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因此,用“三江六码头”比喻外面的世界是最确切不过的了,想必没有人会刨根问底地要搞清楚“三江”是哪三条江,“六码头”又是哪六个码头?倘若有这样的人,大概不是杠精就是笃头。

难以理解的是,“吃过爨筒热老酒”与阅历之间有什么关系,它又怎么会与“跑过三江六码头”相提并论,成为生平可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爨筒是绍兴人用来温酒的器具,是白铁皮制成,上大下小,恰似一个倒“凸”字形的圆柱状容器,过去在绍兴酒店里很常见,酒家一般备有盛热水的木桶,桶盖上面钻有若干与爨筒相配的圆孔,然后将吊满酒的爨筒插入孔内浸泡到热水里,即可让老酒加热升温。绍兴是黄酒的原产地,绍兴人知酒性,善酿酒也善饮酒,创造了许多绍兴黄酒特有的饮酒方式,形成了独有的饮酒习惯、习俗,知道冬天喝热老酒,不仅能驱赶寒意,有利于肠胃保健,而且喝热酒能更快地被身体吸收,从而提前发出“预警”,有助于控制饮量,避免醉酒尴尬,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黄酒是唯一加热后不变味、可以热着喝的酒种,正是这个特质,“爨筒热老酒”才成了有鲜明地方标识的酒俗文化,也成了象征绍兴人生活品质的标识。有一天,我听到奉化人也在说“跑过三江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我竟有了一种像阿Q对王胡、小D般的不屑,愤愤地想芋艿头也能与我们的“爨筒热老酒”比么?后来心智成熟了一些,渐渐悟明白了,爨筒热老酒也好,奉化芋艿头也罢,都是人们对自己引以为豪家乡的具象,只是借物寄情,表达“生斯长斯吾爱吾庐”的乡愁情结,大可不必去纠结“吃过爨筒热老酒”真的有多么了不得,较真了也成杠精或笃头了。

不过,“跑过三江六码头,吃过爨筒热老酒”倒确实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绍兴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让绍兴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跑三江六码头”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视野开阔,境界提升了,才不会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井底之蛙。“跑三江六码头”,知道旅途中不仅有晴空万里,也有风雨交加,才学会逆风而行,学会在不确定中找寻方向,更学会珍惜风雨中寻到的彩虹。然而“吃爨筒热老酒”,却是对奔波的身体和心灵的慰藉,放下行囊,静下心来,不躺平不内卷,保持平和心态,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不会忘记出发的地方和心灵的精神家园,于是,就会变得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张弛有度、乐观自信,“外面大雪纷飞,我自老酒咪咪”,不管金融危机,还是三年疫情,绍兴人都能不慌不忙、坦然面对,他们相信只要酒是热的,心中的火焰就不会熄灭,流动的血液总有沸腾时。

(作者系绍兴市老字号企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绍兴菜博物馆筹建组成员)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专版)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