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模式”让职业教育魅力十足

2024-05-22 10:34

来源:

“这样的自动涂胶机经济实用,自动化程度又高,真是太棒了!”日前,新昌县长城空调部件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的两位外籍院士走进新昌技师学院,为师生们研发的设备点赞。

据了解,自2020年起,新昌县长城空调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新昌技师学院建立了深度产教融合,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多个难题得到解决。目前,由新昌技师学院师生团队研发的自动涂胶机已更替至第三代,不仅能实现自动涂胶,还能完成实时的质量检测和产品计件。该企业也在参与研发的学生中物色到了满意的员工。

这是我市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绍兴市将职业教育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牢牢扎根绍兴产业,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

创新路径,破除发展难点

怎样破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提高职教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是我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原点。近年来,我市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春风,从这一原点出发,大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指数和活力指数。

为了破除学校与企业、行业脱节这一难点,我市创新校企合作的多条路径、多种模式,让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实现“骨肉相连”,从而让行业变化能随时牵动职教人的神经,具体体现为两个关键词:“嵌入式”和“多方协作式”。

“嵌入式”主要体现为将校园搬到产业园,将专业嵌入产业群和将育人融入产业链。我市已通过学校新(改、扩)建工程,持续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一校一园一企”的校企合作格局。正在建设中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绍兴校区)作为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的配套院校,就是其中典型。

为了紧密对接“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我市出台培育新兴产业工人倍增行动方案,推动学校网点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相匹配,通过优化学校办学定位,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全市共开设中高职专业295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6个、省示范专业48个、省高水平专业26个、省高水平专业群8个。全市实现每个区、县(市)都有1到2所3000人以上有质量规模、有区域特色、有服务能力的职业学校。

“多方协作式”主要体现在单一学校与单一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的基础上,搭建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多方协作平台。如,绍兴技师学院微电子学院发起成立的绍兴微电子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包括19家成员单位,集合多家职教学校,连接绍兴微电子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接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的N家企业,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典型代表。

“企业从中职学校希望合作的课程建设、‘三教’改革等工作中很难看到效益回报,往往缺乏支持的热情和坚持的动力。因此,中职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打通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企业的通道。”绍兴中专党委书记於芳说。

去年11月,由绍兴中专牵头成立的绍兴数字工匠“中高政园企”共育联盟包括了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管委会、绍兴黄酒小镇管委会等部门及园区,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及19家企业,构建起“中职打基础、高校做提升、政府给支持、园区搭平台、企业接项目”的人才共育模式。

产教“零距离”,助力学生成长

据了解,近几年我市深入实施《绍兴市深化产教融合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年)》,在全省率先建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督促校企双方深化合作育人实效,已组建职教集团(联盟)26个,其中教育部示范性职教集团2个。我市支持各区、县(市)依托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由高水平高职院校牵头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学院。截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参与共建共管共享产业学院38个、研究院(研究中心)35个,上一年共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05项,面向社会开展培训达34万余人次,为绍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教育资源。

“我们在建设新昌技师学院创业创新孵化园时,就考虑到新昌特色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通常没有研发队伍,他们就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陈光明说。新昌技师学院利用创业创新孵化园建立起了“企业出题、学校选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的创新实践机制,目前,学院已为新昌县长城空调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改进生产设备8台,研发并投入生产设备6台。

企业获利的同时,学生也同样有了更多获得感,他们可以贴近企业一线,学习岗位技能,解决生产问题,大大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信心,获得企业的青睐。

“整个学习过程与行业、企业不脱节,面对未来的就业,大家心里都目标清晰,感觉稳稳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酒学院学生孟平渰说。该学院的黄酒学院也是职业教育与绍兴地方产业“骨肉相连”、同频发展的产物,构建了“道技相融、育训一体、活态传承”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是全国黄酒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除了建设各种产教融合共同体,我市职业教育还创新了学教模式,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其中,“1+4+N”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做法成为全国闻名的“绍兴模式”,把单一教学变为文专融合、校企融合的复式教学,将企业真实生产、不同专业教学、学生全面培养融为一体,有效助推学生们成为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我市还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实施“长学制”,鼓励中职学校与优质高校对接,不断增设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2023年,全市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招生计划占中职招生计划的45%以上,全市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70%以上。2024年“长学制”人才培养招生计划将再创新高。

产教融合下多种育人模式的创新,也助力我市职教师生在各类比赛中强势突围。目前,全市职教师生在17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累计斩获143金,金牌数14次居全省第一,3次居全省第二。

近几年,绍兴职业教育魅力值的回归体现在中职招生上,学生生源数量、质量稳步提升。上职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享受优质教育的新选项。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