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一拍,历史风云呼啸而来;丝竹声起,悲欢离合娓娓道出。几度春秋,承载着绍兴人文化记忆的书场,在世事变迁中成了繁华都市中一个快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绍兴的书场已经开始复苏,正成为曲艺类非遗传承保护地。
●记者 童 波
不断摸索中前行
迎恩门外,络绎不绝的游客沿着运河的流淌脉络,行走在绍兴的运河风光带,清风徐徐、树木繁茂、水流潺潺。
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越剧折子戏……在越城区迎恩门水街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五一”假期,迎恩书场的两场试演出让人意犹未尽。一些游客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只觉得曲子很有韵味,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船上,清风拂过面颊。
“书场一推出,很多游客闻声而来,全场爆满。”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的相关负责人杨思班说,越红·绍兴非遗客厅集合了全市30余项非遗资源,是集中展示绍兴优秀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生动实践的窗口。
为了让迎恩书场能常态化运作,此前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的工作人员去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评弹馆和昆曲馆进行了考察,感受那里的氛围。
“氛围感很重要,绍兴有这么多种国家级非遗的戏曲和曲艺,需要向游客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杨思班心中有一个计划,从暑假开始,书场的演出能慢慢步入常态化,每周或每月安排固定时间演出。
“五一”假期的试水,书场收获了良好反响。因此,5月24日、25日,迎恩书场也将联合市文化馆推出绍兴五大曲种综合演出。
位于大禹开元度假村的越州书苑,红木台上,身穿长褂的男人用绍兴方言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台下的看客,品一杯香茗听得津津有味。一颦一笑间,这就是老绍兴书场的“味道”。
一张桌、一方醒木、一把折扇,是绍兴评话传承人、绍兴方言及地方文化推广者方天的三件宝,也是他表演绍兴大书不可或缺的道具。
越州书苑每周五、周六的晚上以及法定节假日都会有演出。“这里的听众70%以上是上海游客,听得懂绍兴方言,所以说书以绍兴方言为主。”方天告诉记者,2018年书场成立以来,能容纳三四十人的小剧场基本可以坐满。
随着游客数量增多,为适应不同客群的语言习惯,越州书苑将评话篇目分为方言和普通话两个版本,在店门口进行公告,方便游客选择时间买票听书。
位于稽山公园迎岚阁的稽山书场,是浙江省非遗曲艺试点书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绍兴地方曲艺展演基地、绍兴市非遗曲艺书场。
80后的屠海洋,是稽山书场的创始人,他爱好传统文化,醉心于传承非遗,擅长将曲艺与民间文学相结合,用评话的形式讲民间故事。
走进稽山书场,格窗明亮,桌椅素洁。入座后,可自由饮茶、闲谈。待时间一到,听得惊堂木一声响,观众立马屏气凝神。但见台上一人,青衫长褂,手持一扇,一段地方曲艺就此娓娓道来。
这里不仅传承绍兴市级非遗项目绍兴大书,还上演国家级非遗项目绍兴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摊簧、绍兴词调等。每周六晚,稽山书场都会有一场演出。
这些书场很多都是民营的,也有一小部分是政府和文旅部门搭台或提供场地支持的。
位于书圣故里题扇阁的闲园书场,每个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上午至下午都会有滚动的演出,书场就在题扇桥旁。位于徐渭故里陈家台门的青藤书场,每个周六下午也有一场演出。
莲花书场是柯桥区地方曲种的演出场地,每逢周末均会组织一系列地方戏曲、曲艺节目进行演出,多年来风雨无阻,已经成为观众每个周末的“期待”。莲花书场“周末剧场”成为柯桥区地方文化的品牌项目,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由于运营成本、游客数量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书场的演出不可能天天有。但这些书场仍摸索着前行。
妙趣横生中焕新
书场即说书的场所,在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一的年代,书场是城镇文化消费的主流场所,包括专业书场、茶楼茶馆书场、剧场型多功能书场、露天书场、社区书场等多种形态,在娱乐功能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教化、文化普及等职能。
旧时绍兴城里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茶馆的设置,以沿河为多。20世纪30年代,绍兴城里有大小茶馆200余家,几乎半数设在街河岸边,有的干脆设于桥头。
鲁迅先生晚年在一篇杂文里对茶馆的作用概括为三条:“打听新闻,闲谈心曲,听听说书”。
绍兴的书场曾遍布城乡,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娱乐方式、文化场所的变化,书场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像柯桥区现在开设的莲花书场,搁在旧时应该也算传统性书场,只是当时的书场比较简陋,和现在的书场没法比。”专业人士说。
“莲花落我是从小就喜欢的。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家旁边有一爿茶馆,我就经常去茶馆听由老艺人唱的莲花落。票我是免掉的,演完后帮助他们打扫卫生,这样就比较熟悉了,所以基本上每天跑去听戏的。”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胡兆海回忆道。
老书场已成历史,那么,新书场如何唱出新气象?
方天说,如何让游客住下来是旅游发展绕不开的话题,也有许多人提出绍兴需要更多夜间的演艺项目,但遗憾的是,至今只有“沈园之夜”一枝独秀。如今的游客、听众需要的是互动和参与感,建设具有绍兴传统特色的茶馆书场、小剧场互动戏剧等场景或许更为合适。去年以来,杭州的小剧场越剧《新龙门客栈》获得空前的成功,让越剧出圈,这也给绍兴提供了思路,绍
兴具备这方面的发展基础。
让书场赢得新观众,其中一把密钥就是打破所谓年轻人和书场之间存在的隔阂。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的工作人员陈先生告诉记者,像苏州市评弹团,创作改编了一批描述苏州美景、时代新风等主题的作品,年轻观众在评弹馆前大排长龙,走出场馆后仍津津乐道。
此外,有着70多年历史的杭州大华书场凭借横贯中西、融汇古今的“混搭”赢得了人气。在年轻观众看来,接地气、抵人心的脱口秀,就像是一种妙趣横生的“新曲艺”。当然,那里也有评弹、相声、越剧折子戏等演出。
民间文学“徐文长故事”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传来,年近八旬,从小喜欢听故事,一辈子喜爱收集和讲故事,在他日积月累的收集和讲述下,这些民间故事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2008年,徐文长故事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他也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传来平时在徐渭故里陈家台门的青藤书场和书圣故里题扇阁闲园书场讲徐文长故事和王羲之传说。
“五一”期间,吴传来在闲园书场讲了两则故事,一则是《火烧〈兰亭序〉》,另一则是《贼偷〈兰亭序〉》,根据游客来自哪些城市,他会在方言与普通话间切换进行讲述。他还会讲述题扇桥、躲婆弄、戒珠寺的故事。
“传承传统文化,讲好绍兴故事。”吴传来说,来自黑龙江、山东、上海等地的年轻游客都非常喜欢听他讲故事。为何年轻游客喜欢游书圣故里?因为这里有他们喜欢的元素,拍照、汉服出行……因此,讲故事也要找到年轻人的兴趣点。
书场焕发新生,再度吸引了众多听客捧场,还增加了不少年轻粉丝和游客。
在时代的罅隙中,书场迎来一批又一批观众,听故事的人成了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成了故事里的人。
“绍兴不少地方都适合搞书场演出,如西小路、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等地,可以展示绍兴的地方曲艺。”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书场可以由内而外地显现出青春朝气,表演内容上可以增加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在创作上要严格把好事实关、历史观和价值观。曲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灵巧、轻松是它的特点,但也容易产生随意与轻慢的效果,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娱乐,要有格调,有文化内涵。
传承曲艺中立足
去北京,你会去听德云社的相声;去西安,你会去听秦腔;去苏州,你会去听评弹……在日益城市化的都市里,想要听绍兴莲花落、绍兴大书等的人数远不及到电影院里追逐大片的。但是,我们是否需要在这个城市里,为渐行渐远的传统艺术,抑或边缘化的小众艺术留下一些发展空间,为热爱它们的人们留下一丝慰藉,也为我们的心灵留下小小的驿站呢?看着执着的曲艺人,我们是否也该自问一下,保护非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库专家委员马来法曾多次来绍兴调研,他指出,一方面,曲艺创作要深深扎根于民间;另一方面,曲艺舞台要更多地搭建于民间,表演场所不求高大上,像书场这样的形式就很适合曲艺发展。
“有一次,我在书场听说书时,问大家喜欢听什么段子?年龄大点的听众要求听原汁原味的老段子,年轻一点的听众则喜欢听现代一点的段子。说低了大家说你俗,说高了大家说你说教,传统曲艺怎样做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是个难题。”马来法说,曲艺传承一方面要设法留住老年观众,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年轻观众,如不定期地开展曲艺进社区、进学校活动,让年轻人了解、亲近曲艺,感受曲艺的独特韵味,希望书场能成为留存绍兴地方文化记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像我说绍兴评话,讲徐文长故事,凭的就是一腔热爱。”屠海洋认为,书场对于演员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演员在台上说书,台下观众越多,反应越强烈,演员本身也就越兴奋,这样也会对演员提高技艺有很大的帮助。
绍兴拥有新昌调腔、越剧、绍剧、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有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绍兴宣卷五大曲种。
无论是传统曲艺,还是作为传统曲艺表演场所的书场,都需要传承和发展,这些年,众多新书场的出现为曲艺人提供了新的表演舞台。
去年,在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启动仪式上,稽山书场、越州书苑、莲花书场、娥江书场、闲园书场、女儿红书场、青藤书场7家书场成功入选首批绍兴非遗曲艺书场,这是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促进绍兴地方曲艺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推广的重要举措,旨在借助书场的打造播撒曲艺的“赋美星火”、激发曲艺的生机活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
书场珍藏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时光,在变与不变中,坚守住这座城市的传统文脉。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