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郑立忠:山村“燃灯者”

2024-05-20 21:00

来源:

“双手交叠放在身前,面带微笑,这是一名讲解员最常见的形象……”每周三、周六晚上,上虞区上浦镇梅坞村文化礼堂都亮如白昼。台上讲课的“常客”是村乡贤会秘书长、上虞区教体局安全监督管理科的郑立忠老师,台下听讲的是10多名“4050”村妇,她们白天在附近的企业上班,吃过晚饭后来学习如何当好一名村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从去年底开始,志愿讲解员培训每周两次雷打不动。”51岁的村民俞兴芬告诉记者,郑老师的讲解十分耐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受益良多。

建设村博物馆,打开山村窗口

“郑老师10多年来一直默默奉献。为了让出圈的梅坞能长久走红,他将自己近20年积累的700余件个人收藏品拿出来,在村文化礼堂设立了村博物馆。我们被他的精神感动,也希望能出点力,参与村庄建设。”村民郑芳娟说,她和同伴们切实体会到,作为一名村博物馆讲解员需具备多种能力,也从中深入了解了家乡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夜幕下的文化礼堂,像一盏明灯,照亮心房。

位于上三高速西侧的梅坞村,离上虞城区只有10多分钟车程,四周青山环绕,一条蜿蜒在梅坞岭古道边的小溪,贯穿整个村落。溪流潺潺,鸟鸣啾啾。位于梅坞岭山麓的千年古道,东起梅坞村,西至长塘镇长塘村,长约5公里,沿途串起澄湖、石雪岙、红色小道、聚贤台、驿站等景点。经过三期建设,古道还与毗邻的大善小坞村“牵手”。

图1:郑立忠(右一)在村博物馆示范讲解。

每到假日,小山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会去200多平方米的村博物馆转转。“有现场讲解的效果肯定更胜一筹。”郑立忠告诉记者,再过两三个月,10多名志愿讲解员就能轮班上岗。

记者在村博物馆内看到,整个馆被分成三个区域,一楼为“千工集萃”,除了实物,还用展板“讲述”梅坞村历史和文化。二楼是以中草药为主题的“百草遗珍”和以陶瓷为主题的“万瓷朝母”。

图2:游客们打卡梅坞岭古道。

“上虞是青瓷的故乡、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村子周边遍布大小古窑址群,收藏的陶瓷大多来自省外,故取名‘万瓷朝母’;而我这些年还在梅坞古道旁发现了百余种中草药,因而收集来一批中医药用具、书籍,以此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郑立忠说,村博物馆是游客了解村庄的窗口,志愿讲解员就是帮他们打开窗口、指点风景的人,让他们对梅坞的印象不局限于古道、山水。

前段时间,郑立忠作了尝试,接受预约式讲解,不仅深受学生喜欢,一同前来的家长也拍手叫好。

图3:村博物馆中的藏品

“我在收藏每件展品时,会无数次阅读与之相关的史料。”郑立忠说,家国同构、古今相通,很多藏品的细微之处就能体现千年前的工匠精神,如果能对其娓娓道来,就能让展品“传承”历史文化。

发起设立村奖学金,激励莘莘学子

“我们村有一群好乡贤。”刚卸任梅坞村党支部书记的倪国鑫说,47岁的郑立忠是好乡贤的代表。10多年来,梅坞村持续推进养成教育,努力让村民充满自信,积极向上,郑立忠就是背后那个“燃灯者”。

从梅坞村走出去的郑立忠,以前是上虞区滨江小学的一名教师。同事说,郑老师做每项工作都很扎实。他擅长吹笛子,带出的一届届社团学员得到著名青年笛子演奏家赵琦的称赞。

2012年,郑立忠回村时发现一些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村里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城里学生差距不小,这让他心急如焚。他和老同学谈到在村小读书的经历,说起有一次获“三好学生”,村干部来校颁奖,奖励他一支钢笔的事,让他萌生了设立村级奖学金的想法。他先后找到时任村委会主任倪同彪、村党支部书记倪子德,表达了想每年出资5000元设立奖学金的意愿。没想到,对方听了后,却摇了摇头:“郑老师,你爸还在村里做小工呢,你当老师工资也不多,这笔钱就算你拿出来,村民也是不会收的。”不过,郑立忠的行为,仍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直在广西创业的同村人郑卫康、王伟琴夫妻俩得知这一情况,愿意全额提供奖(助)学金,夫妻俩一口气捐资助学6年,平均每年发放约2万元奖(助)学金。随后,同村乡贤郑华富也提供了1年的奖(助)学金。2018年村乡贤会成立后,先吸纳了21名会员,目前会员已增至43人,每年的奖(助)学金就从会员缴纳的会费中支出。12年来,奖(助)学金激励着一批批小山村的莘莘学子。

教老人识字,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这些年,也有人说他“傻”。

上门慰问暂时困难家庭,给全村75周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村乡贤会建立的规章制度都由郑立忠起草,每年为村民们做哪些事,有章可循。他更是一场场活动的策划和发起人。“这些事情占用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甚至晚上休息时间;没有任何报酬不说,只有贴钱的份。”有村民心疼他。

郑立忠的愿望很朴素,让从小生长的山村家园秀美,村民富足,人文和谐,他辛苦些无妨。

说起郑立忠,许多村民赞不绝口。69岁的村民杨玲花便是其中一个。“以前我大字不识一个,是立忠花了一年时间教会我识字,现在不仅认得很多字,还会写。”杨玲花有4个弟弟,小时候没念过一天书,“不怕你笑话,以前不识字时,乘公交车回娘家还经常坐反了方向……”碰到要签自己姓名时,需要别人给她写好,然后她哆哆嗦嗦一笔一画,依葫芦画瓢……

像杨玲花一样小时候没上过一天学的村民,全村有20多个。2020年重阳节,梅坞村两委会联合村乡贤会倾听老人需求,一个心愿引发大家的共鸣。此时正值上虞开展“三师三员”群体回归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活动,郑立忠联合从小山村走出去的10多位教师,“认”下了这批特殊的学生。每周五晚上,老师们轮流赶到村文化礼堂,每次教大家识20个汉字,郑立忠几乎每次都在场。

“这个年纪,学了忘,忘了学,刚开始有时会泄气,但床头都放着识字本。”村民倪茶仙说,郑立忠放弃休息时间热情耐心地教学,老姐妹们也互相打气,劲头越来越足,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021年底,记者曾现场听了郑老师教老人们读唐诗。一个小时的课堂中,20多名平均年龄65岁的学生从开始结结巴巴,到最后自告奋勇上台大声念《悯农》,眼里闪耀的是自信和幸福的光芒。课后,不少老人围在郑立忠身边交流学习心得,还有人回家途中“拦”住郑立忠,请他听听发音准不准……

2022年新春,梅坞村举办由村民们自编自导的新春晚会,“搬”进了直播间。《人民日报》以《直播晚会 乐享年味》为题在头版报道,而这场“村晚”的导演正是郑立忠。

2020年,梅坞村一年的游客接待量刚好超过5万人次;而今年“五一”假期,小山村的游客就接近5万人次,可谓火出了圈,许多村民家门口的笋干等土特产都卖脱销了。

梅坞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梅坞村红火背后的功臣,当然有很多。而正是他们默默的奉献,让村两委会做事如臂使指,事半功倍。“我刚受组织选派,担任梅坞村驻村第一书记。”郑立忠告诉记者,5月10日,是他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他会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梅坞一定有更好的明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杜静静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