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土山水为伴
近日,市书画院副院长陈雷的中国画作品《行游天姥一日还》获浙江省第十五届美展优秀奖,且作品将选送至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参评。
“山水”,是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文脉,其宇宙观、哲学观和人生观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一千多年前,山水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载体,它集中展现了中国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陈雷与山水画的结缘,得以从家乡新昌说起。陈雷自小在新昌山区长大,十分热爱大自然。而新昌的峰、谷、嶂、岩、溪、涧、瀑、潭一应俱全,山上林木青翠,山下溪涧澄碧,既有高山仰止,又有平远清逸。自然环境优越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故乡山水的秀美,就这样深深留在了他的心中。新昌成了陈雷的创作源泉,他的画作中总或多或少带着故土的山水印记。
《行游天姥一日还》这张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便跟新昌息息相关。陈雷表示,作品灵感的来源是唐代诗仙李白一脍炙人口的佳句:“梦游天姥留别。”此句一出,引无数后人不远千里到天姥山一览究竟。千百年后,高铁时代呼啸而来,几年前苏台高速和杭台高铁通车,标志着嵊州、新昌两座城市从此告别“无铁”历史,正式进入新开端。作为一条充满无限期待的高铁,它的出现,让新昌人的出行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陈雷作为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同样也折射出他对故土的深切情感。
“与故土山水为伴是一件很幸运而很美好的事,我很庆幸自己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水晕墨染、镂风刻月,可于笔端随心随性,至今仍是我最沉醉痴迷的事。”陈雷说。
保持艺术的古典传统
陈雷的山水画承继了两宋到明代浙派传统,笔墨精良、语言清新。他的画面常常充满高山、老树和迷雾的光景,努力完成自然空灵的古典气质与现代意味的审美视角的融合。“我对作品不过分强调‘人工’,而保留很多‘自然’痕迹。因为我觉得偶发性是绘画中最有意思的地方,自然流露的东西更加生动和具有灵性。”陈雷认为。
陈雷在创作之初,碰到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视觉背景下保持艺术的古典传统。“风格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是其生命,是作品中自然、富有情感的部分。然而,若不慎重对待,风格容易沦为图式,而图式虽然强烈且吸引人,但缺乏感人之处和深度。在这个艺术崇尚新变的年代,各类艺术之间频繁交融、渗透。我们所能见到的图式异常丰富,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创意和观念,尽管这些新东西能够激励人们,但艺术仍应要有其安身立命之根本。”
正因如此,“笔墨当随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画,无论抽象还是具象、传统还是当代,学习和创作都是在寻找心中最直观的那幅画的过程。像传统中国山水画,是古人面对山水,与自然长期相伴,在旅途中琢磨人生的羁旅与沧桑后的选择。而今,我们在摩天大厦林立的城市,所面对的自然,所经历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都不再与古人相同,我们表现的山水自然也不应复制古人,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传统中国的绘画语言要素来表现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与古人志趣相投、心心相印,重新找回那个山水中的人,是我为之努力探索寻找的方向。”陈雷说。
打造文艺精品和创新阵地
作为绍兴书画院副院长,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陈雷的想法是“学术立院”,首先要把学术和创作做好,立足于绍兴,把绍兴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今年,书画院正准备成立院艺术委员会及青创中心,增强书画院的创作力量,也会吸引更多专家级的创作人员,作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另一方面,画院要让画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集体成长的团队。“书画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工作部署,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和创新阵地,为建设文化强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军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卓越的探索。今年安排了浙东大运河的写生和长卷创作,年底进行展览。”陈雷告诉记者。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艺术时代,青年艺术家以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创造力,为艺术带来新的活力和惊喜。现在的环境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关注现实、关切社会,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还请学习我们的传统艺术,从传统而来注重创新,让自我的作品形式更加多样。”陈雷说。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宋玥